四百二十二章 兵围大凌河下 (1/2)
六月十九日,八旗大军到达大凌河城,三天前,他们攻陷了仅仅一千余人驻守的义州城和附近几个小堡。只有几名外围哨探的斥候侥幸逃生前往大凌河城报信。皇太极的大军连一整天的时间都没有给祖大寿他们,才过了八个时辰,前锋两白旗便已经到达了大凌河城下。人们常说,人数满万无边无沿,更何况是一万五千两白旗骑兵,此次阿济格和杜度还有多尔衮和多铎四员大将带领两白旗做先锋,皇太极给他们的任务并不是攻城,而是绕过大凌河城,进驻小凌河一线,切断锦州和大凌河城的联系。
不得不说,皇太极的情报工作做得相当不错,基本将宁锦防线的情况摸清楚了,他知道小凌河城尚未修复,所以不可能作为锦州和大凌河之间的中转点,既然是这样,那么大凌河城最近的支援点就是锦州。出发前鲍承先提议,此次作战应略微调整,有两个主要目标,第一是破坏明军的战略,最好能拿下大凌河城。第二,应该着重于消灭明军的有生力量。因为明军和金兵不一样,他们的关宁铁骑建立实属不易,兵力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只要歼灭关宁铁骑,一时半会明军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骑兵和金兵野战,这样这个宁锦防线便形同虚设,如同蓟镇防线一样,金兵可以自由进出,畅通无阻。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不妨试试围城打援的战术,祖大寿和何可纲领兵在大凌河城,孙承宗和明廷不可能不救,辽东三杰,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三人。如今赵率教已经在己巳之变中战死,而祖大寿和何可纲两人同时被围。辽东三杰眼看着就要全灭,这种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孙承宗绝对做不到见死不救。所以何可纲和祖大寿是两个非常好的诱饵,如果先将他们两人吞了,明军反而会彻底放弃大凌河城,死守锦州一线跟自己拼命,金兵不可能长久的盘踞在大凌河,等到冬天前撤兵的时候,明军又会卷土重来,这样的话此次作战就没有意义了。既然又是全军出动,就一定要取得匹配的战果。
皇太极深以为然,立刻和诸贝勒满汉大臣制定了围城打援的计划,鲍承先在军事方面的见解皇太极还是信服的,毕竟他在入关作战中表现抢眼,更是除掉了袁崇焕这个心腹大患,要不是凭空冒出来一个刘毅,说不定此刻自己已经坐在紫禁城之中了。由此,围城打援的计划便诞生了。整个战略说起来非常简单,用两白旗切断大凌河和锦州城之间的联系,然后蒙古军会从朵颜三卫的东部地盘穿过,直接威胁大福堡和沙河堡一线,说白了就是将宁远的明军死死的钉在宁远,不求蒙古军队能取得多大的战果,只要能将宁远城孙承宗的主力牢牢牵制住让他们不能全力增援锦州前线便可。就凭锦州城剩下的万余人,他们就算是全军出动,也不可能是两白旗的对手。然后动用两蓝旗两红旗的兵马对大凌河城堡进行长期围困,只围不打。多挖壕沟,建立土山,将火炮弓箭置于土山上,居高临下,打击城内的守军。不断的骚扰他们,让他们不得安生。另外大凌河堡城内有这么多人,粮食补给一定会成问题,锦州的粮食运不过来,城里的粮食又能坚持多久。根据哨探的报告,大凌河城大约每七天能得到一次锦州城的粮食补给,也就是说,现在锦州城内最多只有七天的粮草,就算他们省着用,也绝对不会超过十五天,十五天之后,断粮的明军会发生什么?自己再进行劝降,搞不好大凌河城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拿下。
另外对于南边的松山堡,让鳌拜带巴牙喇前去夺占,将入海口封死,避免有增援从海上过来。自己的两黄旗坐镇后方,如果孙承宗或者明廷抽出增援部队进入辽东,当两白旗顶不住的情况下,自己的两黄旗就顶上去,四个旗的骑兵,看他孙承宗有多少人马来攻打。除非他是不想要宁远了还差不多。这个计划万无一失,孙承宗搞不好就会打成添油战术,他来多少,大金国的勇士就吃掉他们多少。除非孙承宗的四万关宁铁骑一起杀过来,就算如此,四旗精锐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鲍承先提出的围城打援战略等于就是把问题扔给了孙承宗。孙承宗要是不增援,大凌河城和祖大寿,何可纲就完了,还能吃
不得不说,皇太极的情报工作做得相当不错,基本将宁锦防线的情况摸清楚了,他知道小凌河城尚未修复,所以不可能作为锦州和大凌河之间的中转点,既然是这样,那么大凌河城最近的支援点就是锦州。出发前鲍承先提议,此次作战应略微调整,有两个主要目标,第一是破坏明军的战略,最好能拿下大凌河城。第二,应该着重于消灭明军的有生力量。因为明军和金兵不一样,他们的关宁铁骑建立实属不易,兵力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只要歼灭关宁铁骑,一时半会明军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骑兵和金兵野战,这样这个宁锦防线便形同虚设,如同蓟镇防线一样,金兵可以自由进出,畅通无阻。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不妨试试围城打援的战术,祖大寿和何可纲领兵在大凌河城,孙承宗和明廷不可能不救,辽东三杰,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三人。如今赵率教已经在己巳之变中战死,而祖大寿和何可纲两人同时被围。辽东三杰眼看着就要全灭,这种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孙承宗绝对做不到见死不救。所以何可纲和祖大寿是两个非常好的诱饵,如果先将他们两人吞了,明军反而会彻底放弃大凌河城,死守锦州一线跟自己拼命,金兵不可能长久的盘踞在大凌河,等到冬天前撤兵的时候,明军又会卷土重来,这样的话此次作战就没有意义了。既然又是全军出动,就一定要取得匹配的战果。
皇太极深以为然,立刻和诸贝勒满汉大臣制定了围城打援的计划,鲍承先在军事方面的见解皇太极还是信服的,毕竟他在入关作战中表现抢眼,更是除掉了袁崇焕这个心腹大患,要不是凭空冒出来一个刘毅,说不定此刻自己已经坐在紫禁城之中了。由此,围城打援的计划便诞生了。整个战略说起来非常简单,用两白旗切断大凌河和锦州城之间的联系,然后蒙古军会从朵颜三卫的东部地盘穿过,直接威胁大福堡和沙河堡一线,说白了就是将宁远的明军死死的钉在宁远,不求蒙古军队能取得多大的战果,只要能将宁远城孙承宗的主力牢牢牵制住让他们不能全力增援锦州前线便可。就凭锦州城剩下的万余人,他们就算是全军出动,也不可能是两白旗的对手。然后动用两蓝旗两红旗的兵马对大凌河城堡进行长期围困,只围不打。多挖壕沟,建立土山,将火炮弓箭置于土山上,居高临下,打击城内的守军。不断的骚扰他们,让他们不得安生。另外大凌河堡城内有这么多人,粮食补给一定会成问题,锦州的粮食运不过来,城里的粮食又能坚持多久。根据哨探的报告,大凌河城大约每七天能得到一次锦州城的粮食补给,也就是说,现在锦州城内最多只有七天的粮草,就算他们省着用,也绝对不会超过十五天,十五天之后,断粮的明军会发生什么?自己再进行劝降,搞不好大凌河城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拿下。
另外对于南边的松山堡,让鳌拜带巴牙喇前去夺占,将入海口封死,避免有增援从海上过来。自己的两黄旗坐镇后方,如果孙承宗或者明廷抽出增援部队进入辽东,当两白旗顶不住的情况下,自己的两黄旗就顶上去,四个旗的骑兵,看他孙承宗有多少人马来攻打。除非他是不想要宁远了还差不多。这个计划万无一失,孙承宗搞不好就会打成添油战术,他来多少,大金国的勇士就吃掉他们多少。除非孙承宗的四万关宁铁骑一起杀过来,就算如此,四旗精锐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鲍承先提出的围城打援战略等于就是把问题扔给了孙承宗。孙承宗要是不增援,大凌河城和祖大寿,何可纲就完了,还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