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九章 新的构想上 (1/2)
三月的太平府,天气阴晴不定,靠近长江边的城市多数会有这样的情况,照理说在三十度左右的纬度,气候应该是按照温带来划分,但是受到滚滚长江的影响,空气无比潮湿,水汽增多显然降雨就会增多。但是这种降雨又没有什么规律,太平府经常会出现太阳雨的现象,就是明明是烈日当空,却会下起淅沥沥的小雨。甚至是半边雨,以一条街道为分界线,左边的街区大雨倾盆,右边的街区阳光普照。抬头一看,乌云就像长了腿一般,全都聚集在街道的左边,就是不过界,一条长街成为了一道明显的割裂带。
从显忠寺中出来,时间已经是正午,大型的祭祀早在回城的那一天就已经举办,不仅是显忠寺的众位高僧,甚至是城北天门山上的天门寺,还有城南的马仁寺都派出全部高僧来广济寺支援超度法会,这次青弋军一共阵亡一千八百三十五人,百户军官就有十个,总旗小旗更是达到数十人,这都是青弋军的精华力量,在刘毅看来,不论这些将士本来是属于正兵营还是民团,他们的身份都是一样的,所以一切抚恤标准亦是相同。刘毅不想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包括受重伤残疾的士兵,后半辈子就交给军队吧,青弋军负责赡养他们。
今日刘毅是以私人的身份前去祭奠,他进入显忠寺供奉灵位的显忠堂,将孙德胜和刘亮等人的牌位重新擦拭干净。戊戌和甲午等亲兵在堂外等候,刘毅跪坐在堂中的蒲团上,既是在悼念战死的将士们。也是在思考青弋军未来的路究竟该走向何方。
兵部的行文还有告身已经在昨日全部送到,从今天起,刘毅就是堂堂正正的安庆卫参将指挥使了,他是一地的最高军事长官,而安庆卫并没有相应的文官和他身份对等,所以可以这么说,他不仅是最高军事长官甚至是最高政务长官。而跟着他的吴东明,王浩,陈宝,陶宗等人都是在官衔上有了相应的提升。特别是随他出战的吴东明也受到了孙承宗的赏识,被直接提升为镇抚使,接替了原来刘毅的位置。其他的将领全部都提升到千总级。刘毅为了做一些平衡,在南京兵部备案,并且报到孙承宗那里,要求自己手下的将官可以自己调配。
孙承宗在奔赴辽东上任之前最后批复了刘毅的上书,其实大明现在的情况孙承宗比谁都清楚,要想练成强军,就必须下放给基层将领绝对的领导权,否则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部队的战斗力会大打折扣,这件事有利有弊,他和韩爌等人也和崇祯深刻的讨论过,弊端自然不用说,时间长了士兵们会只知有将军而不知有天子,有可能会将一支军队变成自己的私军,纵观明末的军阀也确实都是长此以往保持这样的状态而造成他们有兵就有权,最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态势。但是益处也很明显,长期的相处让将领在士兵中树立了绝对的权威,只要将领**坚毅,受朝廷控制,那么麾下的兵马一般都是敢战能战,比空降一个将领领兵,同样的部队能爆发出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最重要的是朝廷没那么多银子,只有让将领们自己去想想其他办法,如果是自己长期带的兵比较好控制好解决,如果是空降的带兵将领那就只会张嘴找兵部,找户部,找朝廷要银子,朝廷给不出银子,打败仗的责任就要算到皇帝的头上。这让当权者怎么能挂得住脸。而如果是长期驻扎带兵的将领那就好说了,打了败仗,责任不在皇帝,在你自己,给了你那么多生杀大权你还是练不出强军,那就只能送上项上人头了。
本质上,这也是朝廷和地方将领推脱责任的结果,才造成了地方将领对本地军队的绝对控制。而南直隶新军,孙承宗心里清楚,非刘毅亲自率领不可,他是个年轻的有远见的将领,跟大明的旧式将领不一样,新军必须由他来操练,换一个人根本就不行。甚至会毁掉这支兵马,而且孙承宗并不了解太平府的实际情况,他并不知道太平府还有数千新军,他只道新军损失惨重,只剩下两千人马,这些人是刘毅日后重新起家的火种。所以必须完全放权给刘毅才能迅速扩张,按照孙承宗的设想,三年内,刘毅在南直隶必须能操练出一支强军,在孙承
从显忠寺中出来,时间已经是正午,大型的祭祀早在回城的那一天就已经举办,不仅是显忠寺的众位高僧,甚至是城北天门山上的天门寺,还有城南的马仁寺都派出全部高僧来广济寺支援超度法会,这次青弋军一共阵亡一千八百三十五人,百户军官就有十个,总旗小旗更是达到数十人,这都是青弋军的精华力量,在刘毅看来,不论这些将士本来是属于正兵营还是民团,他们的身份都是一样的,所以一切抚恤标准亦是相同。刘毅不想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包括受重伤残疾的士兵,后半辈子就交给军队吧,青弋军负责赡养他们。
今日刘毅是以私人的身份前去祭奠,他进入显忠寺供奉灵位的显忠堂,将孙德胜和刘亮等人的牌位重新擦拭干净。戊戌和甲午等亲兵在堂外等候,刘毅跪坐在堂中的蒲团上,既是在悼念战死的将士们。也是在思考青弋军未来的路究竟该走向何方。
兵部的行文还有告身已经在昨日全部送到,从今天起,刘毅就是堂堂正正的安庆卫参将指挥使了,他是一地的最高军事长官,而安庆卫并没有相应的文官和他身份对等,所以可以这么说,他不仅是最高军事长官甚至是最高政务长官。而跟着他的吴东明,王浩,陈宝,陶宗等人都是在官衔上有了相应的提升。特别是随他出战的吴东明也受到了孙承宗的赏识,被直接提升为镇抚使,接替了原来刘毅的位置。其他的将领全部都提升到千总级。刘毅为了做一些平衡,在南京兵部备案,并且报到孙承宗那里,要求自己手下的将官可以自己调配。
孙承宗在奔赴辽东上任之前最后批复了刘毅的上书,其实大明现在的情况孙承宗比谁都清楚,要想练成强军,就必须下放给基层将领绝对的领导权,否则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部队的战斗力会大打折扣,这件事有利有弊,他和韩爌等人也和崇祯深刻的讨论过,弊端自然不用说,时间长了士兵们会只知有将军而不知有天子,有可能会将一支军队变成自己的私军,纵观明末的军阀也确实都是长此以往保持这样的状态而造成他们有兵就有权,最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态势。但是益处也很明显,长期的相处让将领在士兵中树立了绝对的权威,只要将领**坚毅,受朝廷控制,那么麾下的兵马一般都是敢战能战,比空降一个将领领兵,同样的部队能爆发出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最重要的是朝廷没那么多银子,只有让将领们自己去想想其他办法,如果是自己长期带的兵比较好控制好解决,如果是空降的带兵将领那就只会张嘴找兵部,找户部,找朝廷要银子,朝廷给不出银子,打败仗的责任就要算到皇帝的头上。这让当权者怎么能挂得住脸。而如果是长期驻扎带兵的将领那就好说了,打了败仗,责任不在皇帝,在你自己,给了你那么多生杀大权你还是练不出强军,那就只能送上项上人头了。
本质上,这也是朝廷和地方将领推脱责任的结果,才造成了地方将领对本地军队的绝对控制。而南直隶新军,孙承宗心里清楚,非刘毅亲自率领不可,他是个年轻的有远见的将领,跟大明的旧式将领不一样,新军必须由他来操练,换一个人根本就不行。甚至会毁掉这支兵马,而且孙承宗并不了解太平府的实际情况,他并不知道太平府还有数千新军,他只道新军损失惨重,只剩下两千人马,这些人是刘毅日后重新起家的火种。所以必须完全放权给刘毅才能迅速扩张,按照孙承宗的设想,三年内,刘毅在南直隶必须能操练出一支强军,在孙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