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反问语气之中的不快直言道。
“嗯~魏卿有何不解之处,但讲无妨。诸卿也可仿效魏卿直言上谏。”杨二只得无奈先应付着魏征。
“陛下,抛开我朝原有各州府及江南、岭南不说,光是近年来新扩领地如北方安北草原大漠、缅安二州及刚刚征服的鲜州,便有诸多民生事宜亟需解决。陛下欲减少这几处的军务开销及缩减编制,臣都能理解并极为认同。但为何又要将节省下来的资源全部用于强化安西呢?安西就如此重要么?若是安西变得强大,势必遭致西方列强的觊觎,那时安西府便难免要疲于应对。再说,安西府非是产粮之地,人口又少,少有降雨,气候干旱,内府也为其战后重建几乎耗光了国库。安西何时能反哺我朝尚不得而知,何须陛下投入过多精力与彼啊!”
“是啊!陛下,魏相说的极是。与其全力发展安西不如将国家资源投到缅安二州,那里土地肥沃,水量充沛且日照充分,只要投入人力物力就不愁粮食产量。况且缅安二州金矿、铁矿、玉矿、橡胶等各种资源极多,我朝江南岭南百姓迁居缅安州者越来越多。微臣之意也是减少对安西的投入而加大对缅安二州的开发,请陛下斟酌!”内务部副相裴寂起身附和着魏征说道。
“哦?”
杨二没想到自己推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国策尽然同时受到两位重臣的反对,不由拿右手拢了下自己日渐繁茂的颌下短须,眉头一皱又看向低眉不语的缅安州巡察使姚察问道:“姚巡查,汝坐镇缅州安南近两年,如今湄公河沿线开发已经步入正轨,缅安二州景象也与两年前大为不同,说说看你那里还需朕提供发展经费和人力支撑么?”
“启禀陛下,微臣治理缅安从湄公河流域开始并逐步辐射到整个缅安二州,前期已得朝廷扶持,现今则再无需朝廷内府投入了。缅安二州的金矿、铁矿以及玉矿等已经得到开发并经由水道运往我朝内地,此一项便可为缅安二州的后继发展提供可观的资金。而二州所产粮食虽没有多余但足够二州百姓之用。陛下给予缅安二州的发展政策不仅有利于当地百姓,更是刺激了内地百姓前往发展。缅安二州有陛下亲自制定的发展政策已经足够了,无需再费国库粮银支援二州。”姚察持笏拱手自信满满的答道。
“哄~~~”
姚察话音一落,显德殿顿时爆发出一阵喧闹之声,百官中多有面露惊异之色窃窃私语者。
“呵呵呵呵~”杨二大笑起来,面露轻松且得意之色,接着道:“众卿不必惊疑,朕对缅安二州如今之局早有预料。那里原本生活原始,还未能形成压迫百姓的世族官僚阶层。又不缺水田,气候适于种粮,只要当地百姓不至于过度慵懒便不会饿肚子。而由我朝迁居过去的百姓以及就地安置的退伍将士又将聪慧、勤恳、积极的汉家品质带到了当地。再加上朕的扶持农业发展策略,缅安二州如何能不进步?再有,姚巡查两年来对湄公河水系的改造,沿岸城镇化建设以及连通各地的乡村道路的修建,大大促进的缅安二州的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朕料想过不了多久,缅安二州的优质稻米以及各种矿藏便能源源不断的反哺我中原百姓。诸卿知道实现这一切的一个大前提条件是什么吗?”
“哄~~~”
殿内又是一阵喧哗之声,人人都在交头接耳的猜测着,议论着,就连魏征和临近的裴寂二人也在急切的商议着,但二人又不时的连连摇头不语。
“陛下,臣大体知道能让缅安二州迅速崛起的最大条件。”
还是姚察再次起身大声说道,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人人都在倾耳细听。
“好!姚卿且试说,朕洗耳恭听。”杨二鼓励姚察道。
“陛下,我缅安二州地形为背靠我朝剑南、岭南,东南西三面环海,因此没有外国相接,也就没有外来威胁。缅安二州可全力投入自身发展之中,这便是一个最大的先决条件。如果还有其次,那便是我朝已然具备的海上运输条件,不知臣说的对是不对?”
“呵呵!不愧是朕的巡查使,眼光独到,所言两条均是正解。汝这个巡察使一职小了,朕现封汝为缅安州刺史,官居二品,掌管两州事务,巡察使一职取消。”
“谢陛下赏识!臣定当为二州发展竭尽全力,以报陛下之恩。”
姚察既惊又喜,忙从座间来到中间空地跪倒谢恩。殿中百官亦是人人艳羡不已。
“陛下,虽安西府与西方强国毗邻,陛下可加强边关军力防范即可。但安西之地不同于缅安二州啊!据传安西全境一年之中也难得下雨,土地干旱,境内多是沙漠戈壁,能产稻米的河谷良田极少。如若陛下要保持通往西方各国的商道,只需沿途设置驿站即可保全丝绸之路通畅,又何必如此重视安西发展投入过多人物财力呢?”魏征还是固执的坚持己见不变。
话题转了一圈后,又再次回到了商议安西发展建设一事上来了。
面对名相魏征的质疑,杨二不得不短暂陷入思考。
他知道,眼前这群人中,不管是魏征还是裴世矩;不管是裴寂还是宇文化及等,他们无一不是当代名士豪杰,甚至是这个时代的大学问家。但却无一例外的受到这个时代认知上的局限,他们不像自己拥有着超越他们的千年以上的阅历。这些古人思想中最多的是偏安一隅的想法,不像自己能做到居安思危为后代着想。裴世矩、宇文化及和卢照邻等人虽不说,但心里的想法可能是和魏征、裴寂等人一样的。
怎么说服他们认同自己发展大西北的国策呢?
“先秦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略顿了一下,杨二转头看向仍站立着的魏征问道:“魏相,汝知亚圣之意乎?”
“这~陛下,臣与百官都熟悉这先贤文章,岂能不知?不过~”
“呵呵!魏相请坐。”见魏征落座,一脸不解之状,杨二接着道:“杨苏文将军何在?”
“嗯~魏卿有何不解之处,但讲无妨。诸卿也可仿效魏卿直言上谏。”杨二只得无奈先应付着魏征。
“陛下,抛开我朝原有各州府及江南、岭南不说,光是近年来新扩领地如北方安北草原大漠、缅安二州及刚刚征服的鲜州,便有诸多民生事宜亟需解决。陛下欲减少这几处的军务开销及缩减编制,臣都能理解并极为认同。但为何又要将节省下来的资源全部用于强化安西呢?安西就如此重要么?若是安西变得强大,势必遭致西方列强的觊觎,那时安西府便难免要疲于应对。再说,安西府非是产粮之地,人口又少,少有降雨,气候干旱,内府也为其战后重建几乎耗光了国库。安西何时能反哺我朝尚不得而知,何须陛下投入过多精力与彼啊!”
“是啊!陛下,魏相说的极是。与其全力发展安西不如将国家资源投到缅安二州,那里土地肥沃,水量充沛且日照充分,只要投入人力物力就不愁粮食产量。况且缅安二州金矿、铁矿、玉矿、橡胶等各种资源极多,我朝江南岭南百姓迁居缅安州者越来越多。微臣之意也是减少对安西的投入而加大对缅安二州的开发,请陛下斟酌!”内务部副相裴寂起身附和着魏征说道。
“哦?”
杨二没想到自己推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国策尽然同时受到两位重臣的反对,不由拿右手拢了下自己日渐繁茂的颌下短须,眉头一皱又看向低眉不语的缅安州巡察使姚察问道:“姚巡查,汝坐镇缅州安南近两年,如今湄公河沿线开发已经步入正轨,缅安二州景象也与两年前大为不同,说说看你那里还需朕提供发展经费和人力支撑么?”
“启禀陛下,微臣治理缅安从湄公河流域开始并逐步辐射到整个缅安二州,前期已得朝廷扶持,现今则再无需朝廷内府投入了。缅安二州的金矿、铁矿以及玉矿等已经得到开发并经由水道运往我朝内地,此一项便可为缅安二州的后继发展提供可观的资金。而二州所产粮食虽没有多余但足够二州百姓之用。陛下给予缅安二州的发展政策不仅有利于当地百姓,更是刺激了内地百姓前往发展。缅安二州有陛下亲自制定的发展政策已经足够了,无需再费国库粮银支援二州。”姚察持笏拱手自信满满的答道。
“哄~~~”
姚察话音一落,显德殿顿时爆发出一阵喧闹之声,百官中多有面露惊异之色窃窃私语者。
“呵呵呵呵~”杨二大笑起来,面露轻松且得意之色,接着道:“众卿不必惊疑,朕对缅安二州如今之局早有预料。那里原本生活原始,还未能形成压迫百姓的世族官僚阶层。又不缺水田,气候适于种粮,只要当地百姓不至于过度慵懒便不会饿肚子。而由我朝迁居过去的百姓以及就地安置的退伍将士又将聪慧、勤恳、积极的汉家品质带到了当地。再加上朕的扶持农业发展策略,缅安二州如何能不进步?再有,姚巡查两年来对湄公河水系的改造,沿岸城镇化建设以及连通各地的乡村道路的修建,大大促进的缅安二州的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朕料想过不了多久,缅安二州的优质稻米以及各种矿藏便能源源不断的反哺我中原百姓。诸卿知道实现这一切的一个大前提条件是什么吗?”
“哄~~~”
殿内又是一阵喧哗之声,人人都在交头接耳的猜测着,议论着,就连魏征和临近的裴寂二人也在急切的商议着,但二人又不时的连连摇头不语。
“陛下,臣大体知道能让缅安二州迅速崛起的最大条件。”
还是姚察再次起身大声说道,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人人都在倾耳细听。
“好!姚卿且试说,朕洗耳恭听。”杨二鼓励姚察道。
“陛下,我缅安二州地形为背靠我朝剑南、岭南,东南西三面环海,因此没有外国相接,也就没有外来威胁。缅安二州可全力投入自身发展之中,这便是一个最大的先决条件。如果还有其次,那便是我朝已然具备的海上运输条件,不知臣说的对是不对?”
“呵呵!不愧是朕的巡查使,眼光独到,所言两条均是正解。汝这个巡察使一职小了,朕现封汝为缅安州刺史,官居二品,掌管两州事务,巡察使一职取消。”
“谢陛下赏识!臣定当为二州发展竭尽全力,以报陛下之恩。”
姚察既惊又喜,忙从座间来到中间空地跪倒谢恩。殿中百官亦是人人艳羡不已。
“陛下,虽安西府与西方强国毗邻,陛下可加强边关军力防范即可。但安西之地不同于缅安二州啊!据传安西全境一年之中也难得下雨,土地干旱,境内多是沙漠戈壁,能产稻米的河谷良田极少。如若陛下要保持通往西方各国的商道,只需沿途设置驿站即可保全丝绸之路通畅,又何必如此重视安西发展投入过多人物财力呢?”魏征还是固执的坚持己见不变。
话题转了一圈后,又再次回到了商议安西发展建设一事上来了。
面对名相魏征的质疑,杨二不得不短暂陷入思考。
他知道,眼前这群人中,不管是魏征还是裴世矩;不管是裴寂还是宇文化及等,他们无一不是当代名士豪杰,甚至是这个时代的大学问家。但却无一例外的受到这个时代认知上的局限,他们不像自己拥有着超越他们的千年以上的阅历。这些古人思想中最多的是偏安一隅的想法,不像自己能做到居安思危为后代着想。裴世矩、宇文化及和卢照邻等人虽不说,但心里的想法可能是和魏征、裴寂等人一样的。
怎么说服他们认同自己发展大西北的国策呢?
“先秦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略顿了一下,杨二转头看向仍站立着的魏征问道:“魏相,汝知亚圣之意乎?”
“这~陛下,臣与百官都熟悉这先贤文章,岂能不知?不过~”
“呵呵!魏相请坐。”见魏征落座,一脸不解之状,杨二接着道:“杨苏文将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