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9章:正副丞相,开启百召 (1/2)
第2279章:正副丞相,开启百召
对于一国而言,大将军是武将之首,而丞相自然就是文臣之首。
大秦将领之中,白起是公认的武将之首,那大将军之位自然非他莫属。
至于文臣之首,前文也提到过了,大秦暂时没有公认的文臣老大。
至于被嬴昊有意拔高,和白起对垒的贾诩,他显然并不适合当丞相,所以也只能另择他人。
帝国首相的位置太重要,嬴昊必须慎之又慎,而他心中其实也有四个人选,分别是:荀彧、韩非、诸葛亮、王猛。
荀彧无论是功劳,还是资历,乃至影响力,都很适合当帝国的第一任丞相,只可惜他曾经站错过队。
荀彧还在朝中就职之时,可是刘协的铁杆支持者,宁死都要忠于汉室的那种。
要不是嬴昊将荀彧调离洛阳,并安排了荀衍等人去制衡他的话,帝党之乱是死亡的汉臣名单中,肯定要填上荀彧的名字。
所以嬴昊贬谪荀彧,其实也是救了他一命,对荀彧,嬴昊真的是仁至义尽了。
荀彧在经历了被贬生涯后,已经对大汉彻底死心了,如今自然是终于嬴昊的,只是他毕竟留有政治瑕疵。
所以,在有其他人选的情况下,荀彧要想当首相的话,自然是要往后排的。
至于韩非,在政绩方面相当耀眼,凭心而论是很适合当首相的,但他没有任何军事方面的建树。
后世丞相自然不需要军方背景,但开国首相的话,若是没有军方支持,执起政来必定束手束脚,所以有韩非也同样要往后排。
也就是说,最终大秦的首相人选,要在诸葛亮好王猛之间产生。
王猛是嬴昊的第一个谋士,而诸葛亮则是嬴昊的师兄。
两人都是全能型的文臣,就属性而言,几乎没有短板,而且所立的功劳也都差不多,都可以承担首相的重任并且负重。
要在这两人之间做出选择,哪怕是嬴昊都感到极为纠结,可权衡利弊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王猛。
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建树远不如王猛,但在军事上的功劳却比王猛要大,之所以会在这次首相的争夺中落败,主要还是因为他投靠的时间太短了。
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归秦的是在第三次河套大战时期,至今也不过三四年罢了。
而王猛又是什么时候投靠嬴昊的是在雁门大战期间。
那时的嬴昊也才十四岁,而现在嬴昊已经二十五了。
这十一年来,王猛被嬴昊掰成两个人来用,又是掌军又是执政,先后治理了南阳、荆北、司州、河套、并州等地。
毫不客气的说,王猛在内政方面的功劳,丝毫不比韩非和荀彧逊色,要是有诸葛亮那样的军功的话,他就是公认的大秦文臣之首。
可惜的是,王猛被嬴昊定位成治理地方的文臣,所以显然很难获得领军的机会,少有的几次领军,还是敌人来攻才被动领军。
而诸葛亮则在给嬴昊当军师,获得军功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仅仅在这三四年的时间里,他就亲自指挥并打赢了数场大战。
所以,王猛在军事上不如诸葛亮,其实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诸葛亮在资历方面差王猛太多,而且也没有多少执政经验,若是担任帝国首相之位的话,肯定是难以让那些老臣服众的。
王猛则完全没有这些顾虑,他不但有丰厚的执政经验,而且在军事方面的功劳也不小,所以选他当首相的话,大秦文武两派也能够都服气。
得知首相人选是王猛时,荀彧和韩非都一点都不意外,好似早就预料到了一半。
至于诸葛亮,脸上则露出失望之色,毕竟那可是大秦第一任丞相,他当然也想要当,但也知道自身的不足,所以能够接受王猛成为丞相。
韩非,荀彧何在嬴昊又叫道。
微臣在。
韩非和荀彧一起站出,嬴昊则道:朕命你二人分别担任左右副相一职,协助王猛丞相共同管理六部。
遵旨,谢陛下信任。
两人齐声拜谢。
三省六部制之下,哪怕相权已经被一分为三,可还掌控着权限最大的尚书省,所以相权依旧是一头庞然大物,必须要进行制衡才行。
嬴昊设下丞相掌控尚书省的同时,又是六部之中选择两部尚书担任副相,这样既能丞相和两位副相之间就会相互辅助相互监督,既制衡丞相的权利,又能让文官晋升丞相有了一个良好的渠道。
在这套体系下,也就是说,今后凡是要成为丞相的人,必先成为六部尚书之一,而六部尚书之间还要相互竞争,只有政绩最优秀的两个才能当副相,进而争夺丞相之位。
在这套体系之下,通过层层提拔,打败了无数竞争对手,而被选上来的丞相,绝不可能是无能之辈,这样也能保证首辅的执政能力。
除此之外,关于丞相的任期,自然不可能是终身制。
嬴昊想要五年一评选,干的好的丞相就在干五年,但最多只能干十年,十年后必须卸任,以防止相权做大,但若是年纪允许的话,也可以参与下一届的丞相竞争。
如此间断执政的话,也能防止相权过大,起到维护皇权的作用。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如今大秦不过初立,就已经有了最为先进的三省六部制,在所以制度上面不宜大变。
治大国如烹小鲜,当如是也。
嬴昊之所以没选诸葛亮当副相,自然是因为王猛被调入朝中为相,他空出来的位置需要诸葛亮补上。
诸葛亮既能统兵,又能治理地方,下放到地方干上个几年,等回朝之后,就是下任丞相最有利的竞争者。
嬴昊这是把诸葛亮当成下任丞相在培养呢。
拟旨,命诸葛亮担任冀州刺史,房玄龄担任并州刺史,公孙鞅担任幽州刺史,文天祥担任河套刺史,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王安石担任司州刺史,秦政担任雍州刺史,秦疾担任凉州刺史。
嬴昊一脸任命了八个刺史,除了秦政和公孙鞅是平级任命之外,诸葛亮、秦疾和房玄龄是直接空降,而文天祥、张九龄和王安石则是从别驾晋升。
商鞅原先就是幽州刺史,但他的这个幽州刺史是暂时的,毕竟当时情况特殊,没人比他更适合稳定局势,单轮功劳和资历而言,商鞅还达不到当刺史的程度。
可如今嬴昊正式任命商鞅为幽州刺史,这说明大秦认可商鞅在幽州的功绩,哪怕他资历浅薄也一样越级提拔他为刺史。
&nb
bsp; 在大秦官场
对于一国而言,大将军是武将之首,而丞相自然就是文臣之首。
大秦将领之中,白起是公认的武将之首,那大将军之位自然非他莫属。
至于文臣之首,前文也提到过了,大秦暂时没有公认的文臣老大。
至于被嬴昊有意拔高,和白起对垒的贾诩,他显然并不适合当丞相,所以也只能另择他人。
帝国首相的位置太重要,嬴昊必须慎之又慎,而他心中其实也有四个人选,分别是:荀彧、韩非、诸葛亮、王猛。
荀彧无论是功劳,还是资历,乃至影响力,都很适合当帝国的第一任丞相,只可惜他曾经站错过队。
荀彧还在朝中就职之时,可是刘协的铁杆支持者,宁死都要忠于汉室的那种。
要不是嬴昊将荀彧调离洛阳,并安排了荀衍等人去制衡他的话,帝党之乱是死亡的汉臣名单中,肯定要填上荀彧的名字。
所以嬴昊贬谪荀彧,其实也是救了他一命,对荀彧,嬴昊真的是仁至义尽了。
荀彧在经历了被贬生涯后,已经对大汉彻底死心了,如今自然是终于嬴昊的,只是他毕竟留有政治瑕疵。
所以,在有其他人选的情况下,荀彧要想当首相的话,自然是要往后排的。
至于韩非,在政绩方面相当耀眼,凭心而论是很适合当首相的,但他没有任何军事方面的建树。
后世丞相自然不需要军方背景,但开国首相的话,若是没有军方支持,执起政来必定束手束脚,所以有韩非也同样要往后排。
也就是说,最终大秦的首相人选,要在诸葛亮好王猛之间产生。
王猛是嬴昊的第一个谋士,而诸葛亮则是嬴昊的师兄。
两人都是全能型的文臣,就属性而言,几乎没有短板,而且所立的功劳也都差不多,都可以承担首相的重任并且负重。
要在这两人之间做出选择,哪怕是嬴昊都感到极为纠结,可权衡利弊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王猛。
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建树远不如王猛,但在军事上的功劳却比王猛要大,之所以会在这次首相的争夺中落败,主要还是因为他投靠的时间太短了。
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归秦的是在第三次河套大战时期,至今也不过三四年罢了。
而王猛又是什么时候投靠嬴昊的是在雁门大战期间。
那时的嬴昊也才十四岁,而现在嬴昊已经二十五了。
这十一年来,王猛被嬴昊掰成两个人来用,又是掌军又是执政,先后治理了南阳、荆北、司州、河套、并州等地。
毫不客气的说,王猛在内政方面的功劳,丝毫不比韩非和荀彧逊色,要是有诸葛亮那样的军功的话,他就是公认的大秦文臣之首。
可惜的是,王猛被嬴昊定位成治理地方的文臣,所以显然很难获得领军的机会,少有的几次领军,还是敌人来攻才被动领军。
而诸葛亮则在给嬴昊当军师,获得军功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仅仅在这三四年的时间里,他就亲自指挥并打赢了数场大战。
所以,王猛在军事上不如诸葛亮,其实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诸葛亮在资历方面差王猛太多,而且也没有多少执政经验,若是担任帝国首相之位的话,肯定是难以让那些老臣服众的。
王猛则完全没有这些顾虑,他不但有丰厚的执政经验,而且在军事方面的功劳也不小,所以选他当首相的话,大秦文武两派也能够都服气。
得知首相人选是王猛时,荀彧和韩非都一点都不意外,好似早就预料到了一半。
至于诸葛亮,脸上则露出失望之色,毕竟那可是大秦第一任丞相,他当然也想要当,但也知道自身的不足,所以能够接受王猛成为丞相。
韩非,荀彧何在嬴昊又叫道。
微臣在。
韩非和荀彧一起站出,嬴昊则道:朕命你二人分别担任左右副相一职,协助王猛丞相共同管理六部。
遵旨,谢陛下信任。
两人齐声拜谢。
三省六部制之下,哪怕相权已经被一分为三,可还掌控着权限最大的尚书省,所以相权依旧是一头庞然大物,必须要进行制衡才行。
嬴昊设下丞相掌控尚书省的同时,又是六部之中选择两部尚书担任副相,这样既能丞相和两位副相之间就会相互辅助相互监督,既制衡丞相的权利,又能让文官晋升丞相有了一个良好的渠道。
在这套体系下,也就是说,今后凡是要成为丞相的人,必先成为六部尚书之一,而六部尚书之间还要相互竞争,只有政绩最优秀的两个才能当副相,进而争夺丞相之位。
在这套体系之下,通过层层提拔,打败了无数竞争对手,而被选上来的丞相,绝不可能是无能之辈,这样也能保证首辅的执政能力。
除此之外,关于丞相的任期,自然不可能是终身制。
嬴昊想要五年一评选,干的好的丞相就在干五年,但最多只能干十年,十年后必须卸任,以防止相权做大,但若是年纪允许的话,也可以参与下一届的丞相竞争。
如此间断执政的话,也能防止相权过大,起到维护皇权的作用。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如今大秦不过初立,就已经有了最为先进的三省六部制,在所以制度上面不宜大变。
治大国如烹小鲜,当如是也。
嬴昊之所以没选诸葛亮当副相,自然是因为王猛被调入朝中为相,他空出来的位置需要诸葛亮补上。
诸葛亮既能统兵,又能治理地方,下放到地方干上个几年,等回朝之后,就是下任丞相最有利的竞争者。
嬴昊这是把诸葛亮当成下任丞相在培养呢。
拟旨,命诸葛亮担任冀州刺史,房玄龄担任并州刺史,公孙鞅担任幽州刺史,文天祥担任河套刺史,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王安石担任司州刺史,秦政担任雍州刺史,秦疾担任凉州刺史。
嬴昊一脸任命了八个刺史,除了秦政和公孙鞅是平级任命之外,诸葛亮、秦疾和房玄龄是直接空降,而文天祥、张九龄和王安石则是从别驾晋升。
商鞅原先就是幽州刺史,但他的这个幽州刺史是暂时的,毕竟当时情况特殊,没人比他更适合稳定局势,单轮功劳和资历而言,商鞅还达不到当刺史的程度。
可如今嬴昊正式任命商鞅为幽州刺史,这说明大秦认可商鞅在幽州的功绩,哪怕他资历浅薄也一样越级提拔他为刺史。
&nb
bsp; 在大秦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