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云松来这里的前一年,广城医院里去世了一个老人,一个很普通的老人。
生命尽头,老人家回想自己的一生,觉得自己这辈子对得起所有人,她养大了自己的孩子,还养大了姐妹的孩子,就算是人老了,也没有给子女添麻烦,可她的一生,唯独对不起一个人。
年轻时不懂事,老了以后,把自己的人生细细地嚼过以后,才明白自己年轻时犯的错,可一切都无法挽回。
她去世之前,把这件事写了下来,让自己的女儿登记在报刊上。
她们那个年纪的人,年轻时便见过好几次在报纸上忏悔。
——————
广城的各个医院里并没有李青青的生产记录。
毕竟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好几个医院都装修改造过,有些资料也就丢失了。
我们这边会帮你留意着。接待云松的老护士查了又查,确定没有这个人,于是说道。
云松道了谢,给对方留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说是如果相关的信息可以联系她。
绝大多数人对于刑警办案都是能提供线索肯定会提供线索。
护士回去以后,把事情跟自己妈说了,对方年纪更大一些,便说道:也不一定是在医院,那个时候也有很多人更愿意让接生婆去家里接生,你们查不到,接生婆说不一定知道。
接生婆和医院是两个制度,因为接生婆基本上都是到孕妇家里接生,和孕妇家庭环境接触更多,再加上接生婆也不会每天都接生孩子,于是她们对于自己接生的孩子多数都有印象。
护士一想,也是这个道理,赶紧找到了云松的电话,把这条线索告诉了对方。
城里大多数人还是会去医院,依旧依赖接生婆的便是来广城打工的人们。
当时大家信赖的接生婆一共就三个,云松很快就查到了人,其中两个已经去世了。
另一个现在在养老院里,云松和小徒弟很快就找到了对方。
两个人一进来,就有种时间停滞了的感觉,老人们在院子里晒太阳,有的在下棋,有的在织毛衣,还有一个老人在看报纸。
一切都是慢吞吞的。
见有人来,老人们也只是转过头看了一眼,见不认识,于是又自己干自己的事情去了。
工作人员带着师徒二人找到了她们要找的接生婆。
老人已经八十八岁了,本来在织毛衣,整个人思路很清晰,听她们说查案,也愿意配合。
你还记不记得一个叫李青青的孕妇1996年,你有没有给她接生过一个孩子小徒弟问道。
老人家摇头:这我不记得了。
也是,隔了这么多年,的确很难记住名字。
你接生的那些孩子,有没有被送养的
我们只管接生,不管这些。老人家说道。
人老了,很多平常的事情都忘了。
其他老人们也在凑过来听。
李青青这个名字,我好像在哪儿看到过。那边看报纸的老人嘴里念了几遍李青青,又说道。
不是听过,而是看到过。
这倒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有重名的可能。
云松还是问道:你认识这个人吗她九十年代在广城这边卖鸡蛋。
老人家脑海里闪过了1996年,再多就没了,于是手锤了锤脑袋:对,就是九十年代!
云松用更多关于李青青的事情来刺激老人的记忆:那个时候她丈夫是废品回收站的人。
丈夫
老人一下子想起了:她是不是还有一个女儿,生下来就死了。
云松赶紧点头,根据李青青的母亲的话,她第一个孩子便是生下来就没了。
我在报纸上看到的!老人想起来了在哪儿看到的,她赶紧进去找自己的报纸。
广城很多报纸都已经消失了,年轻一代基本不看报纸,也只有她们这些年轻时养成看报纸的人现在依旧在看。
敬老院的老人们喜欢把自己看过的报纸都收好,没事的时候再看一次,反正记性不好,每次都当是第一次看。
云松跟着对方一起找了起来。
很快,云松的手停了下来。
一年前的报纸。
标题便是对李青青的忏悔
1996年,我住在广城南区外的棚区,这里基本上住着收废品的农村人,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个年轻女人李青青,一月,李青青难产,我和她丈夫送她去医院,她在医院里生下一个右脸带很大一块红斑的女婴,她丈夫带着孩子离开后,回来就和我说,孩子生下来就死了,让我也这样告诉李青青。我当时思想错误,也跟着一起说了。后来我孩子生病了,李青青还给了我两百块钱治病。我心里头一直记挂着这件事,很后悔没有告诉她这件事。
————————————
1996年,吴杰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