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李豫于大明宫紫宸内殿崩逝,他的儿子李适登基为帝。
这位就是历史上的唐德宗,在位二十七年。
前期有中兴之象,后期昏庸至极。
这似乎也是唐朝皇帝们的都有的毛病。
陈平安用了三千字,就写完了唐德宗李适的一生。
二十七年,办了几件大事儿。
其他的,真的没什么好写的。
第一个就是任用杨炎为相,废除租庸调制,施行了两税法。
可百姓们没能盼来一个中兴之大唐。
反倒是在本来有着中兴之象的时候,却用上了幸臣卢杞,开始了苛捐杂税。
这也就算了。
民心都散了,还想着削藩
这不是自找死路嘛。
之后就爆发了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
被打的直接逃出了长安城,跑去梁州等地躲着。
这是继唐玄宗李隆基的安史之乱逃出长安、唐代宗李豫的吐蕃之乱逃出长安,又一位帝王,逃出了长安。
大唐的帝王又一次抛弃了京师的百姓,又一次逃出长安,躲避战火。
‘无能’二字再一次深入人心了。
好在,大唐气数未尽。
最后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浑瑊等人协力平乱。
然而,执政后期,又转而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并对藩镇多事姑息。
自唐玄宗李隆基之后,宦官的权柄再一次提高。
直到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年六十四岁。
李世民看完,又是久久无言。
从玄宗、肃宗、代宗到这位德宗,大唐的皇权越来越弱了。
藩镇割据不就是相当于诸侯割据嘛
地方上对于长安城的这位皇帝已经是越来越轻视了,就好比战国时期,诸侯国轻视周天子。
也好比东汉末年,诸侯并起的时代。
天子已经成为了笑话。
当然,这个笑话也是皇帝自己闹出来的。
李世民都没眼看了。
唐肃宗把孙子认作儿子,唐德宗竟然也学会了。
本来是孙子李源,却人做了儿子。
要不是李源早逝,估计还真的绕过了太子李诵,成为了大唐的皇帝。
这不就是自己闹了笑话给天下人看嘛。
孙子和儿子称兄道弟
这成何体统
况且,太子之位乃是大唐之储君,是独一无二的。
唐德宗却来了一个生太子李诵和死太子李源。
这让还活着的真正的太子李诵又该如何看待太子之位
又让朝中的那些大臣们如何看待太子李诵
又让天下人怎么看待大唐皇帝李适合太子李诵
这不明摆着告诉别人。
大唐皇帝不喜欢太子李诵,而喜欢李源嘛。
那太子李诵将来能不能成为帝王,还两说。
同时,也给了朝中那些大臣们一个错误的信号,让他们觉得找到了机会,站队李源,针对李诵。
自家给自家找不痛快!
李世民看了,是真的想要抽出七匹狼,教训教训一下这些肆意妄为的后辈儿。
好好一个盛世,就是被他们这样给败光了!
李世民愤慨地开口道。
陈平安安慰道:陛下,这就是大势,在没有外力的干涉之下,历史之长河就是这般滚滚而流。
李隆基的早年中兴和晚年昏庸,还对太子的猜忌和打压,都让李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李亨如若不是听从了李泌的劝谏,可能也意识不到广平王李豫的重要,而李豫其实就是太子,故此,这就是太子的重要性。
下一位接班人,能不能扛起大任
只不过,李豫也没有受到来自于李亨的谆谆教导,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多多少少也是有着李亨的影子。
李适的所作所为也有着李豫的影子。
没有人手把手教导他们,该如何做一位明君,又该如何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平衡朝中大臣们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用好皇权。
那么,大唐逐渐衰败也就是不争的事实。
李世民思索了一下,问道:你所说的这个外力,便是要有你这样的人,才可能有所改变
陈平安回道:陛下,并非是臣自夸,事实上本就如此。
臣来了。
给陛下讲述了史册,又大力推行科学之道,一直在创造发明,给大唐所有人都种下了一个科学的种子。
而陛下又用心教导太子,还与太子坦诚,便是让太子也能明白陛下用心良苦。
甚至是等到往后,陛下再用此法教导太孙。
在等以后,太子亦可用此法教导他的太孙,一代一代教导下去。
最起码,也可保十代。
而这十代的帝王若是能够一直传承这般优良的作风,能够从小开始受到良好的教育,直到该怎么做一个明君,又能够一直稳固太子之位,避免夺嫡之争。
那么,皇权稳固了,将作监的发展也会更好更快。
臣种下的科学之道的种子,也会生根发芽,在这期间成长为参天大树。
科学的发展快了,大家的眼界就不再只是中原,而是这一片大地,甚至是我们头上的天空。
李世民想了想,点了点头,说道:嗯,我也记得你说过,这就是转化矛盾。
不管什么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阶级·矛盾,也看做是贫富差距产生的矛盾。
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没钱的人越来越难以挣到钱。
看似盛世,可是盛世之下,却又是百万贫苦百姓们在苦苦挣扎。
这时候若是不想办法转移和弱化矛盾,最后这个矛盾就会爆发。
到时候,必然还是会影响到社稷之安稳。
是也不是
陈平安回道:陛下所言极是,必须要告诉每一位帝王,要注意到这些个矛盾。
陛下上一次针对粮商哄抬粮价,最后出手整顿粮商,于菜市场那儿砍了几个大粮商的人头。
这就是解决了贫富差距产生的矛盾。
百姓们没了粮食吃,一开始必然是觉得官府不作为。而当官府拉出来粮商斩首示众,又解决了粮食危机,百姓们会称赞官府,并且痛恨粮商,这个恨意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这也相当于是官府展示了自身的权柄,也立下了威望,还收获了民心,并且解决了一个矛盾点。
说白了。
就是要有人背锅才行。
不是官府不作为,而是有人在肆意妄为。
李世民点点头,表示自己学到了。
……
李恪也学到了。
许敬宗是真的有着很大的能耐。
若不是他的指点,李恪还想着联合山东士族,修建恒州到大同府的官道。
因为有了这一条官道,恒州的商品就可以跟方便地买到突厥。
恒州也靠近突厥之地。
但是恒州之北,那边的突厥的财富太少了,远远比不上朔州之北。
那里的牧场更好,突厥的子民也更富有一些。
他还想要修建一条恒州到北海码头的官道,让恒州的商品出海也更方便。
本意想要找山东士族合作。
然而,许敬宗却说,不要合作,这会招来陛下的不满。
自高祖开始,大唐对于山东之地一直都是既要又要,既要拉拢一些可以拉拢的士族,又要打压一些不听话的士族。
那些士族可以拉拢呢
被陛下写进了氏族志中的士族是可以拉拢的。
那么,没有被写进氏族志之中的士族,是需要打压的。
最好,可以挖个坑,把他们埋进去。
若论挖坑,许敬宗也算是好手。
史册上,他挖的坑就比较多,最终也是老死于床榻。
如今,跟着李恪一起治理恒州,有着李恪这位大唐吴王的身份做背书。
老狐狸终于是开始发光发热了。
恒州成为了大唐东北边关之地繁华之所,就连幽州的百姓们都想着移民到恒州。
说起来。
李世民也是有意而为之。
崔仁师乃是博陵崔氏安平房,他的根基也就在河北定州。
可是,李世民却安排他跟着李泰去了贺州。
这其中,自然也是想避免崔仁师在恒州之地,利用自家名门之声望,把恒州也变成了崔家的家业。
故此,李世民让许敬宗去了河北恒州,让崔仁师去了岭南贺州。
陈平安所写的史册上,许敬宗乃是一个喜欢阿谀奉承的奸臣,然,他也说过,奸臣有着奸臣的作用。
李世民也是深以为然。
这一点,其实不用陈平安教,他都懂。
只不过,子不类父。
李泰就不懂。
又想要争,可还没几天,去了一趟京师,向长孙皇后诉苦,只得到了对方的轻言安抚。
在李世民面前好生地表现,却只是得到了对方严肃的说教。
阿娘不疼、阿耶不爱。
直接破防了。
前面还整了个罐头厂,想要好生地做出一番功业。
破防之后,真的就有一点儿自甘堕落。
在贺州之地,只知道酒池肉林了。
十六岁的李泰,还要等两年才能成婚了。
却让身边的女婢怀了身孕。
这既然已经有了身孕,自然是不可能不生出来。
怎么说,也是龙孙。
李世民对此,也不过是摇摇头,写了书信,让崔仁

章节目录

贞观公务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恩星小说只为原作者余秦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余秦唐并收藏贞观公务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