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城的议事堂偏房暖阁内,暖阳的余晖洒进了房间中,映照出四位重臣凝重而坚毅的脸庞。
长孙无忌、房玄龄、戴胄、温彦博四人围坐案前,正商讨着如何整治近期猖獗的粮商哄抬粮价之事,以保民生安稳,国家长治久安。
这是陛下交代给他们的任务。
本来,长安城粮食出现了短缺,这件事情他们是知道的,还是民部那边上报,他们也站出来请求安排粮商运送粮食进城缓解京师粮食短缺的危机。
谁曾想,三天之后,等来了李世民下令,让他们着手秘密运送粮仓中的官粮进入长安城,以平价卖给京师百姓。
这是想要直接绕过粮商。
关键是,若真要绕开粮商,为何又特意下令,让他们四人负责呢
李世民的手中也有着大唐几个最大的粮商啊。
长孙无忌等人本来的意思,其实也就是想要让李世民派遣天下最大的几个粮商,赶紧运送粮食进入京师,以缓解粮食危机。
谁知道,陛下竟然没有那个意思,而是让他们四人负责从粮仓调配官粮!
长孙无忌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有力:诸位,近日来,京师及周边地区粮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此乃国之大患。
我等上奏之后,本意是想要请陛下安排何潘仁等粮商,运送粮食进入京师。
然陛下似乎并无此意。
房玄龄道:辅机兄,我等四人,若论对陛下之圣意的理解,还得是你。你可知晓陛下其意,意欲何为
长孙无忌手指轻敲桌面,分析道:根源在于部分粮商囤积居奇,待价而沽。
此等见利忘义之行为,让陛下所不喜。
故此,陛下不想再让他们负责京师的粮食,而是直接让我们运送官粮来解决如今粮食短缺之问题。
你们也应该知道,这一次的粮食之危机,并非是京师人员太多而导致粮食被吃完了,而是因为粮食调配不及时,再加上……粮商在哄抬粮价
房玄龄三人都点了点头,然后也都差不多明白了。
粮商见到了赚钱的机会。
他们趁着这个机会,在京师哄抬粮价,然后想要在粮价比较高的时候,运送粮食进入长安城售卖。
如此一来,粮商们就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赚取更多的钱财。
只不过,粮商们的小心思被陛下察觉到了。
这是触碰到了陛下的逆鳞。
陛下想要的是京师安稳,想要的是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享受这盛世太平。
可粮商们却在制造粮食短缺的恐慌,在哄抬粮价,在京师制造动荡。
陛下岂能还顺着他们的意思,帮着粮商抢走百姓们手中的钱财
戴胄连忙问道:辅机兄,我等又该如何施为
长孙无忌沉思片刻,说道:需先从周边的粮仓调配粮食,还不能让那些粮商察觉,这样一来,等到粮商们运送粮食前来京师,想要趁此机会大赚一笔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已经调配官粮解决了京师缺粮的问题,再然后,从源头入手,加强粮食市场的监管,严查私囤粮食、哄抬物价之行为。
说到最后,长孙无忌的语气都沉重了几分,最后,我们再把粮商见利忘义、哄抬粮价、危害百姓之罪行,上报于陛下!
戴胄闻言,眉头紧锁,直言不讳:监管虽好,但若无法律严惩,恐难震慑宵小。我建议立即修订相关法律,对哄抬粮价、扰乱市场秩序者,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温彦博闻言,微微一笑,补充道:严惩之余,亦需兼顾疏导。开放更多粮食流通渠道,减少中间环节,使粮价回归合理。
此事也不仅仅是陛下对粮商见利忘义之罪行的不满,也有着对京师调配粮食速度缓慢之不满吧。
长孙无忌点头赞同,进一步总结道:大临兄所言极是,故此,房公之策,着眼于市场监管与应急调控;戴公之议,强调法律之威严;温公则提出长远之计,兼顾生产与流通。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吾等当立即草拟方案,呈报陛下,并分头行动,确保每一环节都能有效实施。
随后,四人便细细商讨起具体细节来。
房玄龄负责起草相关法令,加强市场监察力度,此事,也应该后发制人,在粮商们运送粮食到了京师之后,再行编撰和公布。
如今,很多法度都将会通过大唐邸报进行公之于众,让世人都能够知晓大唐律。
此乃律法之宣传,也是让世人都能够清楚大唐律,在自己受到或者是见到,或者是遇上违法乱纪之事的时候,可以用上,不至于被糊弄,从而含冤受屈。
李世民在贞观三年初,成为天可汗之后,就直接下令,废除了一些酷刑。
同时,在大唐邸报面世之后,还下令,禁止行刑逼供。
编撰大唐律和公之于众这件事情,要等到粮商到了京师之后再做。
这样一来,粮商的粮食已经到了京师,而律法也有了。
陛下就可以用律法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