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安西都护府,相对来说,是真的容易很多。
对吐谷浑的治理,也不必过多商讨,依然还是对待突厥的那一套。
所以,不仅仅是慕容顺这一个吐谷浑的可汗,还要扶持两三个吐谷浑的新贵族们成为可汗。
到时候,他们内部就形成了竞争,谁听话,那就给谁的帮扶多一些。
谁不听话,那就直接打压,最后换一个听话的人坐在可汗的位子上。
有点儿才能的人,都给吸引到大唐境内,许一官半职什么的,收服这些人才为自己所用。
而想要大唐能够真正的稳定下来,并且还可以传万代。
最重要的事情,也不在这边关。
而在于朝堂之上,在皇权传承制度的本身。
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列坐的文武百官。
大唐首次使用霹雳炮打败了吐谷浑。
打了吐谷浑一个措手不及,同时,也让这些大臣们措手不及。
毕竟,霹雳炮是一个足以毁天灭地的力量。
仅仅是长安城外那么展示一下,也不过是霹雳炮的凤毛麟角罢了。
而这一次打败吐谷浑一战,才算是让所有人见识到了霹雳炮的真正威力,到底有多强大。
李世民都能够猜到,他们的心中是怎么想的。
打听将作监虚实的暗桩更多了,跟着陈平安身后的尾巴也更多了。
用陈平安的话来说,人对于未知的事物的恐惧感,会促使他们做出很多事情来,甚至是只有掌控了这个事物之后,他们才能真正的安心。
李世民要的就是他们无法安心!
朕无法处理朝政的这些时日以来,太子监国有德、也有功。
龙跃云津,凤鸣朝阳,我朝之兴,有子如璋。承乾监国,克绍箕裘,智勇双全,德望无双。自临朝听政,以民为本,仁心宅厚,泽被万方。
观其政,则纲举目张,百废俱兴。农耕有序,仓廪充实,百姓安居乐业,欢声载道颂时康。工商繁荣,货贿流通,四海之内,咸归王化,皆我承乾之力也。
论其才,则博古通今,学富五车。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广开才路,不拘一格,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共谋国是,以成大业。
再言其德,则宽厚仁慈,孝悌忠信。尊师重道,礼贤下士,谦逊待人,从无骄矜之色。爱民如子,视民如伤,每有疾苦,必亲临抚慰,解民倒悬,深得民心。
是以,四海之内,皆言承乾之贤。群臣拜服,百姓敬仰,皆曰:‘我皇有子如此,何愁社稷不兴,天下不安!’朕心甚慰,亦感天地之佑,祖宗之德。
夫监国之任,重于泰山。承乾能肩此重任,不负朕望,实乃社稷之幸,国家之福。朕愿与天下臣民,共鉴此功,同庆此德,期我朝之基业,万世永固,皇图长存!
故此,唯愿吾子再接再厉,勿忘初心,以天下为己任,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朕打算允太子监国之权,开始处理朝政,也好将来接手这大唐国祚。
众卿以为如何
李世民打算让李承乾继续监国,不过,他也同样坐镇于太极殿上。
就是给了李承乾监国之权罢了。
这时候,魏徵第一个站出来了。
臣魏徵,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于陛下。
自古储君之立,乃国家根本,社稷安危之所系。今闻陛下欲令皇太子承乾监国,以试其才,此固为明君教子之深谋远虑,然微臣窃以为,此事尚需三思而后行。
首先,皇太子承乾虽年岁渐长,学识日增,然监国之任,非同小可。国之大政,繁复微妙,非但需有渊博之学识,更须有深邃之洞察、沉稳之性情与果敢之决断。
太子殿下虽天资聪颖,然经验尚浅,骤然肩负如此重任,恐难免有顾此失彼、决策失当之处,非但无益于太子之成长,反或动摇国本,贻害无穷。
再者,监国之事,关乎朝野上下之人心。太子初涉政事,若不能深得人心,或举措有不当之处,易生非议,乃至党争。古人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太子威望未立,一旦遭此非议,恐难以自处,亦将损害陛下圣明之誉,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此外,陛下乃当世英主,文治武功,皆卓绝一时。陛下在朝,百官畏服,政令畅通。太子监国,虽名义上代行国政,实则仍需陛下在背后运筹帷幄,方能确保无虞。如此,则太子难以真正历练,陛下亦将疲于奔命,于国于家,皆非长久之计。
因此,臣斗胆进言,望陛下暂缓太子监国之议。可先令太子参与部分政务,渐次培养其理政能力,再由陛下亲自传授治国之道,以资其成长。待太子历练有成,威望日隆,再行监国之议,则水到渠成,国家幸甚,社稷幸甚。
魏徵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其实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
毕竟,李世民还在位,却给了太子监国之权。
那到时候,若是万一李世民和李承乾政见不合,他们是听取李世民的,还是听取太子殿下的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必然是知道怎么选。
肯定是选择听取李世民的。
可若是长此以往,太子殿下威望何在
魏徵站出来,也只是说了其中几个隐忧,还有人想到的更多。
比如……给了太子监国之权,稳固了他的东宫之位。
那么,有一些人想要另谋出路,怕是也不可能了。
这对于他们来说,可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儿。
长孙无忌想了想,也站出来了,因为在他看来,过早地让李承乾行监国之权,真的可能是害了他。
毕竟,这以后的路还很长,如今不过是贞观九年。
李世民执政也不过九年时间,谁知道他能够活多长时间,如若出现了像是汉武帝和太子刘据那般事情,到时候,再怎么后悔,再怎么遗憾,也都无法挽救。
人越老越糊涂。
李世民也有老迈的时候。
等到他糊涂起来,万一看李承乾监国不爽,觉得他要夺了自己的皇权,便要处处针对,到时候,有的是他们头疼的。
陛下,臣以为魏公所言句句肺腑,还请三思。
而站在这大殿之上的李承乾,本来听到李世民要继续允他监国之权。
心下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欢喜的,可没有想到,魏徵竟然站出来反对。
他这心中多多少少对魏徵还是有了一点儿怨言。
不过,他听完魏徵的话,也觉得有一点儿道理,也知道对方可能是为了大局着想。
但是,心中的膈应还是膈应。
等到长孙无忌站出来支持魏徵,就不得不让李承乾沉思起来。
自己现在就开始行监国之权,是好,还是坏
李世民也知道,建立安西都护府的那些政务,其实也没什么难度。
百官们肯定会支持的,毕竟也是为了西北之地的安宁,为了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然而,继续给与李承乾监国之权,这里面就涉及到了皇权制度的本身。
大臣们必然是三思,不敢违背了以前的祖制。
担心新的这种做法,会出现什么大的变故。
旧有的那种帝死子继承的制度,也没什么不好。
胜在一个安稳。
李世民却开口道:尔等可知,这史上可有四十年的太子呼
仅仅是一句话,就把所有人都给问住了。
连李承乾都抬起头,不可置信地看向了李世民。
心情一时间也复杂了。
是啊,这史上可有四十年的太子呼
若是皇帝能活七老八十,太子岂不是要一直为太子
等熬死了皇帝,太子再登基为帝的时候,怕是也有五六十岁了吧
而人一生精力最为充沛的年岁,就在于二十岁至五十岁左右。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亦是英雄迟暮。
这时候登基为帝,还有精力处理朝政吗
包括为大局而着想的魏徵,这时候也不得沉思,衡量其中的利弊。
这史上可有四十岁的太子呼
让太子监国,可能会招惹非议。
可是不让太子监国,难道要等到陛下……。
李世民继续道:朕允太子继续监国,并非是朕不再理政,而是让太子进入六部,不过,也不再以官吏之身份,而是以太子之身份理政。
也就是魏公所言,让太子先熟悉政务,这叫做一边做,一边学。
等以后,朕的精力不足了,而太子已经成年,精力充沛之事。
太子也可为百官之首,处理政务。
等到朕迟暮之年,便直接退位,为太上皇,让太子登基大典。
如此,便可使得大唐依然是上下一心,大局稳定!
此番言语,一下子就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
古往今来,他们从未见到过如此这般心胸宽广、一心为公、识大体、顾大局的帝王啊!
试问,谁又能够做到如当今陛下这般,不贪恋帝王之位的帝王呢

章节目录

贞观公务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恩星小说只为原作者余秦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余秦唐并收藏贞观公务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