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宗被李世民扔给了李恪。
这对于他来说,完全就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差一点儿就让他一蹶不振了。
毕竟,辛辛苦苦地在淮南之地治水了五年的时间,整个人都晒黑不少,也清瘦很多。
要不是因为有着陈平安的举荐,而治水之功也算是一件天大的功劳。
相对于一直在弘文馆当一个大学士,写写文赋、作作诗歌,治水真的是一个青云直上的最佳机会。
当初很多人抢着要去呢!
然而,许敬宗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五年治水,最后换来的只是一个大都督府长史、兼工部侍郎。
完全是成为了这天下一个笑柄嘛。
许敬宗表示自己很受伤,也不明白,自己治水之功为何换来的是这般结果。
好在,他还是想明白了。
这种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上进的机会的人。
又怎么可能在起来之后,就被轻易地打到了呢。
所以,许敬宗想到了一种可能。
那就是当今陛下有意在布局,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为何这么想
其根源就在于玄武门之变。
如今,李世民尽心尽力教导太子李承乾,为的就是要稳固太子之位。
而李承乾也不负厚望,越来越像是年轻时期的李世民了。
故此,李世民不想玄武门之变的事情再度重演,就把李泰、李恪封出去,封地也是偏远地区。
不过,李世民却又安排了他跟着李恪,崔仁师跟着李泰。
至于李元景等人,身边只有普通官吏跟随。
为何这么做
自然是因为李泰和李恪是他的儿子。
李元景等人是太上皇的儿子。
李世民肯定是想要把自己的位子留给自己的儿子,不是留给太上皇的儿子。
故此,李泰、李恪要前往偏远的封地,要慢慢地发展壮大起来。
万一有个什么动荡,他们也是最佳继承人。
就算是李承乾没什么意外,最后登基为帝,那么,李泰等人也是封疆亲王。
许敬宗觉得自己现在已经被打上了李恪的标记,那就只能是一心一意地辅佐他。
李恪不在恒州的这段时间。
许敬宗也是积极地联络当地的名门世家。
恭迎殿下回归。
许敬宗带着人在恒州城外十里地,迎接回到恒州的李恪。
赶了好几天的路。
李恪已经是风尘仆仆了。
许公快快请起。
见到许敬宗带着人恭迎,他便连忙大步走上前,扶起了许敬宗。
许敬宗看着略有一些憔悴的李恪,连忙道:殿下,辛苦了。
李恪站定,回道:不辛苦,这段时间,我不在恒州,倒是让许公辛苦,帮忙管着恒州的大大小小事务了。
许敬宗一听,就连忙汇报起来政务。
李恪也是认认真真地听着。
虽然许敬宗也一直有给他写信,告知这恒州的大小事务,但是很多内容,又无法在书信上面写清楚。
他是有一些累,但是这恒州的事务更重要。
对于年轻的李恪而言,既然自己的封地是恒州,自己又是恒州的大都督,那就有责任治理好恒州之地。
许公不愧是大学士,处理起来这些政务,都能够得心应手。
我能有许公指教,当真是三生有幸。
李恪也确实是感谢许敬宗,更感谢李世民。
许敬宗从贞观元年被安排前往淮南之地治水,以五年的时间,让淮南水患往后减轻了一大半。
以前,每到了夏天雨季,淮南之地的水患消息是连绵不断地送到京师,京师就要月月赈灾。
有时候,灾情还非常大,几乎是好几个州的百姓,都遭受了严重的水患。
淮南有百万百姓因为水患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对于大唐来说,水患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而许敬宗用了五年的时间,就能够非常有效地解决了水患。
可以说,功劳甚大。
而这样一个有才能之人,却被李世民安排,跟随了他一起,来到了这恒州。
足以看出,李世民对他的器重了。
李恪直接拉着许敬宗的手腕,带着他一起,乘坐着马车,回到了恒州大都督府。
夜幕低垂,恒州刺史府内灯火通明,书房内,吴王李恪与侍郎许敬宗相对而坐,案上铺展着恒州的地图与各项治理报告。
李恪首先开口,眉宇间透露出几分凝重与决心:许公,本王自受命以来,深感恒州治理之任重道远。百姓期盼安居乐业,官吏需得廉洁奉公,经济文化亦需繁荣发展,实乃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着手。
许敬宗微微一笑,目光中闪烁着睿智:殿下言之有理,恒州乃我大唐东北之边地,其治理之成效,关乎国本。臣以为,治理之道,在于抓住根本,循序渐进。
他轻轻叩击桌面,继续说道:首要之务,乃是整顿吏治。殿下已着手减轻百姓负担,此举深得民心,但若官吏贪腐横行,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实。因此,必须严惩不贷,树立清廉之风。
李恪点头赞同:许公所言极是,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再惩治那些欺压百姓之首恶,确实是能够收获民心。不过,我觉得对于管理还需要一个能够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确保每位官员都能恪尽职守。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许敬宗点头表示认可,随即话锋一转:其次,便是发展经济。恒州物产丰饶,然则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田灌溉不便,制约了农业发展。殿下已着手兴修水利,此乃明智之举。此外,臣建议可鼓励商贾贸易,促进市场繁荣,同时注重手工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增加百姓收入。
李恪沉思片刻,补充道:许公所言甚合本王之意。本王还打算在恒州推广新的农耕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同时,也将加强教育,建立一座学院。
父皇于贞观五年的时候,开始推行州学,于每一州都建造学院。
恒州地处偏远,也就幽州、冀州有了州学,恒州还未曾有州学呢。
许敬宗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殿下高瞻远瞩,实乃国家之幸。臣愿助殿下一臂之力,共谋恒州发展大计。
二人相视一笑。
一切也尽在不言之中。
……
夏日的贺州,也就代表着潮湿、瘴气、蚊虫等,对于刚刚从关中长安回到了贺州的李泰而言,这里却成了他心中无法释怀的荒漠。
自从远离了长安的繁华,远离了父皇李世民的宠爱与朝中重臣长孙无忌的庇护,李泰的心中就充满了难以言喻的不满与愤懑。
李泰的府邸位于贺州城的最中心,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但这一切在他眼中都失去了色彩。
他常常独自坐在书房的窗前,望着远方模糊的山影,心中思绪万千。
他无法理解,为何父皇会突然将他派往这偏远之地,仿佛一夜之间,他就从那个被寄予厚望的皇子,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而长孙无忌,那个曾经对他多有提携的朝中重臣,也在他离开长安后,似乎渐渐淡出了他的世界。
他们抛弃了我!李泰在心中无数次地呐喊,这种被遗弃的感觉如同利刃般刺痛着他的心。
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开始放纵自己,整日沉浸在骄奢淫逸的生活中。
他下令广招歌姬舞女,每日宴饮作乐,不问政事,只图享乐。
府中夜夜笙歌,灯火通明,与外界的宁静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这种表面的繁华并不能掩盖李泰内心的空虚与痛苦。他开始夸大自己的功绩,每当有朝臣或地方官员前来拜访时,他总要大谈特谈自己曾如何在朝中力主改革,如何为父皇分忧解难,仿佛他才是那个真正应该继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