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工部尚书李大亮看着手中关于修建北地长城的各项报表,也是一言不发。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
马周在将作监那边把火已经烧起来了。
他上任工部尚书,自然也要在工部这边把火烧起来。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修建长城的工程出现了不少的亏空。
虽然这个亏空不是很大,但是从贞观三年至贞观八年年初,五年的时间。
万里长城的项目,埋进去六万余人。
其中有四万多,是异族人。
大部分也都是贞观三年从北地带回来的突厥俘虏,少部分是从吐蕃、吐谷浑、突厥、高句丽等地招募的苦力。
少部分则是中原汉人苦力,因为不小心摔伤,又或者是其他天灾、意外,导致缺胳膊断腿什么的,就直接扔去了乱葬岗。
当然,一开始,修建长城的项目从来就没有报道过苦力人数,没有过系统统计。
所以根本就不被人所知。
李大亮上任之后,才安排人暗查,这其中就有着北地修建长城,岭南修建两条官道,京师修建三条官道,营州、幽州、冀州这三州至京师的官道等,还有许敬宗当初治水的工程。
水泥出来之前,修建长城用的都是石砖,而石砖需要从其他地方运送过去。
石砖的价格真的比较大,还有运输花费的费用也比较高。
贞观五年的水泥出来之后,修建长城所花费的费用就逐年降低了。
随着水泥的质量和产量提升起来,这个费用最后保持在一定的额度。
看起来,比石砖要节省了一半的钱财。
然而,根据李大亮安排的人调查,有人就是从水泥这边儿克扣一些钱财。
李大亮上任之初,并未急于发号施令,而是选择了摸底,这位在历史上,也是一位贤臣、能臣,死后连塞在嘴里面的朱玉都没有呢。
摸了底之后,敏锐地发现了工部存在的诸多问题:管理松散、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更有甚者,部分官员中饱私囊,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与进度。
面对种种弊端,李大亮决定采取雷霆手段,首先从整顿吏治入手。
他学着陈平安在将作监那边讲述安全意识的集体会议一样,召集全体官员,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就职演讲。
工部乃国家之根本,关乎民生大计。
我等身为公仆,当以国家利益为重,若有人胆敢贪赃枉法,破坏工部秩序,定当严惩不贷!
随后,他设立了工部内部的监察机构,对工部上下进行全面清查,对查实的贪腐分子绝不姑息,一律严惩。
此举迅速在工部内部树立了威信,风气为之一变。
在整顿吏治的同时,李大亮还着手优化工部的工作流程。
他组织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工匠与官员,共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减少了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修建长城的工程效率,也就比以前提升了不少。
当然,这也不是说高士廉就比较昏庸,他这些年也是没怎么贪墨。
只是说,他在工部这个位置上已经有了七年。
有一些事情,不是他不想去做,也不是不想管理好,更不是庸、政、懒、政。
而是因为时间长了,关系网也就慢慢地形成了。
更多的人也了解到高士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然后就会投其所好,又或者是故布迷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高士廉就算是千防万防,那也还有一个家贼难防。
李大亮上任之后,对于这些弊端自然也不能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再加上,他本来就要烧一把火。
就算是高士廉把工部治理的多好,他也要烧一把火出来。
烧不出来,那就是他的失职。
好在,工部负责的事情比较多。
陈平安来了之后,大唐的工部这个部门负责的工程就要比历史上多的多。
将作监一年下来就能够让大唐建造好几个新的工坊,这些也都有着工部监管。
海水晒盐的盐田盐场、修建官道、修建水渠、修建水库、修建码头、造船厂、琉璃厂、纺织厂、造纸厂、铜矿场、铁矿场、高炉炼铁厂、自行车生产厂、三轮车生产厂、罐头厂、蒸馏酒的酒厂、香水厂……。
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些工厂也都在工部的监管之列。
高士廉对工部的管理已经算是非常可以了。
李大亮熟悉了工部的所有事务之后,都忍不住地要对高士廉竖起大拇指了。
不愧是能够把蜀中治理的成为‘汉中鱼米之乡’的人,很多高士廉在工部定下的制度,都不需要修改,直接沿用就可以了。
陈平安的建言,想要富、先修路,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各地物资流通,加快信息传递,李世民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兴修官道,旨在实现县县相通,乃至更远距离的互联互通。
官道的规划设计,凝聚了当时最顶尖的智慧与技艺。
朝廷特设工部负责此事,派遣精通地理、水利、土木的官员,踏遍山川湖海,勘测地形,绘制详尽的路线图。
他们依据山川走势,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减少修筑难度与成本,同时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官道设计宽敞,足以容纳多辆马车并行。
从修建拓宽大唐十道的道路,再到继续延伸,修建各州之间的官道,再到县县通。
可以说,从贞观元年开始修路,一直到贞观八年,各地依然还在修路。
国库每一年都会给十道发放专项资金,用来修路。
官道的修建,并非单纯依靠官府之力,而是动员了全国上下,从官员到百姓,共同参与这一伟大的工程。
朝廷颁布诏令,鼓励民间捐资捐物,支持官道建设;同时,组织大量民夫、工匠,以及军队中的工程部队,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
一时间,从繁华的都城长安,到偏远的边疆小城,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筑路景象。
人们肩扛手提,挥汗如雨,用勤劳与智慧,铺就了一条条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
想要富,先修路。
大唐邸报早就报道过这一句口号。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大唐的官道网络逐渐成型,八年时间,实现了州州通乃至部分区域间的州县连通。
这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