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看着陈平安的神色,就微微蹙眉,对方的表现,似乎有了一层疏远。
他也知道,自己这么做,会让陈平安认为他是一个乱杀无辜的人。
可是,为了出一口恶气。
也为了能够防患于未然,这把刀,必须举起来。
挥了挥手。
让起居郎离开了大殿
同时,也让郭安关上了殿门。
你想怎么看待朕,朕都无话可说。
武氏所做那些事情,放在任何一位帝王身上,恐怕都容不下她。
朕问心无愧!
陈平安抱拳道:陛下,臣……。
李世民眼看着陈平安似乎有什么言语,便又连忙解释了一下。
陈卿,你既然来自于千年之前,对于那段历史,必定也更为熟悉吧
世人肯定也多有言语吧
武氏掌权之后,做的那些事情,若是真的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朕也就不说什么了。
可是,你看看武氏是如何做的
她以小人手段,笼络了一些大臣,并且欺瞒李治,最终掌权。
登基为帝之后,又以酷吏祸乱朝纲,败坏风气。
这样的人。
就值得你来同情吗
陈平安愣了一下。
他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会问出这一句话来。
总有一点儿别扭感觉。
大唐的帝王,千古一帝李世民,问他,武氏值不值得他同情
这不应该是他自己问自己才对吗
这句话,从一个帝王口中说出,总有一种不现实的魔幻感。
可又一想。
自己一开始,就在李世民面前摊牌,自爆穿越者身份了。
这三年来,也是在李世民耳边吹了不少风。
什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什么邸报引导舆论,什么市场经济、货币价值、商业发展、内销转外销、工业革命等等。
几乎是把千年之后的大部分知识,一股脑地都说了出来。
李世民要是还不能参悟一些道理,学会一点儿皮毛,那他就不是李世民了。
违和感的后面,好像又很合理。
陈平安的脑海里面,就好像是一场风暴,思绪混乱,想着李世民怎么问出同情之词。
却又想着,自己是不是应该同情武氏一家。
然后,又想到了非常经典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一辆火车驶来,即将进入岔道,而你,掌握着火车进入岔道的路径,而这时候,一条岔道上有一个人,一条岔道上有五个人。
你将会如何选择
是让火车驶向那一个人,救下五个人,还是让火车驶向那五个人,救下一个人
好像,大部分都会选择救五个人。
这就是著名的列车困境问题,如今也是一样,是牺牲‘武氏’,让李世民出一口气,也能把不稳定因素,提前给清除掉,从而促成天下太平。
还是说,为已经死去的‘武氏’讨一个公道
那这个公道又该怎么讨
说李世民不仁,仅仅是因为他的史册,就举起手中的屠刀,乱杀无辜
那罪魁祸首不就是他陈平安吗
最该死的那个人,不就是他陈平安吗
而且,‘武氏’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真的就值得他同情,值得他去为‘武氏’讨回一个公道吗
李世民的这个值不值得,倒是真的把陈平安给问住了。
是啊。
值不值呢
‘武氏’在历史上所做的那些事情,真的不值得同情。
可是,这个‘武氏’好像也还没做出那些事情来吧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陈平安又想到了,前世还有一个词,叫做‘圣母’,自己现在这状态,好像就有一点儿圣母吧
‘武氏’就算是还没有做出那事情来,不还是因为自己的到来,产生了岔路了吗
这个‘武氏’就不是‘武氏’了吗
她诛杀李氏诸王的时候,也没见谁要为李氏那些诸王等,甚至是无辜之人,讨回一个公道吧
至于李隆基……
呵呵。
此人也是奔着皇位去的。
陈平安发现自己的纠结也是没什么道理的。
古往今来,都是成王败寇。
你想要为‘武氏’讨回一个公道,可若是你在‘武氏’一朝,怕是直接就被酷吏给干死了,她会为你讨回一个公道吗
至于这公道……。
就真的是公道吗
‘武氏’诛杀了李氏诸王。
李世民诛杀了‘武氏’一家。
这叫做冤冤相报。
最多,也就是自己的手中好像是沾染了鲜血。
陈平安抬起了头。
李世民就这么安静地看着他,等待着他的回答。
陛下,臣只是以为,陛下因一时之气而动刀,有失冷静。
昔始皇帝,奋六世余烈,文治武功,垂范千古。然因为暴政不断,未在天下一统之后,施以仁政、安抚民心,故此二世而亡,当以史为鉴,以鉴为镜,方能承前启后,兴我大唐。
夫哀而不鉴,乃大患之源也。哀者,痛定思痛,情深意切,然若无鉴心,则痛难久持,哀易成怨。怨之所生,害于家国,乱于人心。故曰:‘哀而不鉴,是谓大惑。’
陛下,臣之所以写史册,只为利于陛下可当鉴古知今,察今思古,以古鉴今,方能避祸趋福,安邦定国。
陛下英明睿智,开创贞观之治,四海升平,百姓安居。然其后世子孙,或有骄奢淫逸,或有昏聩无道,皆因不鉴前车之覆,不重祖宗之训。
最终才有了武氏之祸,以至于皇权旁落,国祚因此而断,酷吏当道,忠臣不得善终。
故吾辈当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明得失,知兴替,方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夫鉴者,乃洞察事物之本源,明辨是非之关键也。鉴古可以知今,鉴人可以知己。鉴者,如明镜高悬,洞察秋毫,方能洞察世事,明辨是非。故吾辈当鉴古知今,鉴人知己,以鉴为镜,方能照亮前路,引领未来。
哀而不鉴,则痛难久持;鉴而后兴,则家国安泰。吾辈当以史为鉴,以鉴为镜,铭记教训,方能兴我大唐,再创辉煌。
陛下若是只为图一时之痛快,出一口恶气,便举起屠刀。
从此之后,却不铭记教训,依然我行我素,不知储君之重要,皇位传承之稳固,必将还会出现另一位‘武氏’!
李世民站起来了。
他抱拳,朝着陈平安微微施礼道:陈卿,受教了。
陈平安连忙躬身,说道:陛下,使不得,当不得。
李世民却直起身,笑了。
哈哈哈。
如何使不得,如何当不得
陈卿以赤子之心劝诫,朕若是左耳进、右耳出,辜负陈卿一片诚心实意,那才是最大的过错!
后人哀之而不鉴,朕若是只以为‘武氏’有野心、有手段,便要拔刀。
从今往后,就高枕无忧,那便还会出现‘武氏’、‘张氏’、‘刘氏’、‘吕氏’……!
亡大唐者,也并非是那‘武氏’,其根本原因,在于朕!
说到这里。
李世民又坐了下来。
还招呼着陈平安也坐下来。
然后继续道:朕行玄武门一事,带了一个不好的头,又因为朕未曾教导好李承乾,稳固太子之位,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太子谋反之事,最终,皇位只能传给年幼的李治。
而朕对于李治的教导,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甚至是可能都未曾悉心教导。
所以,李治在处理朝政之时,虽有手段,却还是不够。
以至于,他更相信‘武氏’。
因为武氏有谋略,有手段,可以给李治排忧解难,深得李治之心。
武氏此人,能够善于把控人心。
李治又是疏于教导,帝王心术比不上武氏,所以,也就慢慢地被武氏掌控。
这才酿成大祸。
故此,武氏之祸的源头,其实还是在朕之身,而非一个‘武氏’。
李世民认认真真、情真意切地看着陈平安,问道:陈卿,然否
陈平安回道:陛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