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一出,那就是依靠真才实学而获得官职。
谁能去说闲话
须知道,如今这大唐读书人,其实还是仅限于名门世家呀!
寒门
寒门能够养出几个学子呢
孔颖达是为了孔家子弟,忍不住,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科举制度。
那么,明白其中深意的魏徵,便是第二人。
有一个成语叫做萧规曹随,而对于大唐而言,其实,在千年之后也有一个说法,那就是隋规唐继,也就是隋朝的很多制度,李世民都是直接拿来用,其中就包括科举制度。
只不过,贞观时期,因为能臣名将不少,文臣们大部分也都出自于名门。
他们是很清楚科举制度的最终效果是什么,所以才会不推崇科举制度,李世民就算是沿用科举制度,却也没能让科举制度在他的手中绽放光彩。
一直到武则天时期,才有了糊名阅卷,有了改良,并且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如今,李世民拿出了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并且,态度上是比较坚决的,那自然也就代表着圣意。
孔颖达也真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就好像是他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帝王之位一样,如今,也不得不支持科举制度。
而就好像是那陈平安习惯于分析事情的时候,说出利弊来,在孔颖达看来,如此新意的科举制度,对于孔家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没有反对,孔颖达抢先站出来,第一个表示支持,他们也就不好再反对。
反对什么
说科举制度乃是前朝之制,朝廷采用此法取士,乃是走前朝之路,可能因此而亡国
这不是自讨无趣,还会因此失了帝心嘛。
李世民可不是这么好糊弄的,孰轻孰重,他可是拎得清。
不然,不可能获得这些老谋深算的文臣武将们的支持,愿意跟着他一起打天下。
李世民对于高士廉等人的反应也甚是满意,心下也知道,现阶段而言,科举制度对于世家门阀来说,其实并非是什么弊端,反倒是能够让他们的子弟们能够名正言顺地通过科举取士来获取官职。
但是长远而言,那他们看到的肯定是没有陈平安看到的长远了。
能够传承千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必然是最好的国策。
如今已经四月初,春闱肯定是已经过了,那就先定秋闱吧,每年的八月初十,由各地州郡开始进行乡试、府试,府试之后,获得会试资格,于十一月初十,进入京师,进行会试,十二月初十,进行殿试。
至于春闱的时间,在今年的第一次秋闱之后,也就是十二月之后,再行商讨定论。
这算是定下来科举考试的时间,也就定下了科举考试制度。
圣人一言,驷马难追。
当然,这件事情,也不是李世民和高士廉等人商讨了,就真的定下来。
他们回去要写奏章,要奏请,然后李世民要进行批阅,从而得到中书门下的认定,还有朝臣们的同意,最后发出诰示,用来广而告之、昭告天下万民、各地学子,科举取士制度才算是真正定性、盖棺定论,并且开始实行。

章节目录

贞观公务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恩星小说只为原作者余秦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余秦唐并收藏贞观公务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