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爻“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是什么意思呢?叶子说:喜欢争斗、乐于竞争,众人哄然而起,这是衰世趋炎附会的风气。因勇敢而惹祸,对灾祸却很吝啬,懵懂而不顾后果,这是小人逞强的气势。既然这样,天下人阴险地相互倾轧,我却独自安于常理而不动;天下人放肆地相互倾轧,我却独自安守本分而不与人争;天下人不惜万金之产来与人争斗,我却独自安于世代相传的家业而不出门与人争斗。天下人各自为战以求自强,我却安于平常之位而不奢求身外之物,这不也是卓越地成为保身保家的主人吗?即使弱小又有什么毛病呢?晋国和楚国争霸,而北方的燕国远在朔漠,不参与其中,所以能够悠闲自在,在多事之秋安然无事;楚汉相争,而南越地处偏僻一隅,不逞其能,所以能够在战乱之时超然独存。这就是例证。虽然闭门自守不是经世致用的英雄所为,受辱而不反击也不是抵御外侮的利器,君子认通这样的心境但也会为其才能得不到施展而感到惋惜。《易经》上说“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九四爻“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是什么意思呢?叶子说:突然想要争斗,这是人心的冲动;而能幡然醒悟后退,这是道心的约束。遵循道心而让人心听从,这是君子所不指责的。所以仲虺辅佐商汤,不是称赞他没有过错,而是称赞他能改正过错;尹吉甫歌颂周宣王,不是赞美他没有缺点,而是赞美他能弥补缺点。那么,遵循平易等待命运的道理,改变冒险求侥幸的心态,这是自我反省的良好表现、改正错误的勇敢行为,也是成为圣人的资质。何况用这种心态来处理争辩这样的小事呢?顺从礼义,安心于义,端正自已的行为,端正自已的内心,自身安稳而家庭可以保全,行为成功而道义不会亏损,这是君子的高尚境界啊。赵盾率领诸侯八百乘的军队,子犯让晋军后退三十里,他们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吧?不然的话,像窦婴帮助灌夫、赵广汉胁迫魏相、公孙贺抓捕朱安世,只会招来灾祸。《易经》上说“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九五爻“讼,元吉”是什么意思呢?叶子说:诉讼是天下的大事。地方官员的案件审理完成后要上报给郡国,地方官员审理不当,郡国可以平反;郡国审理完成后上报给廷尉,郡国审理不当,廷尉可以改判;廷尉认可判决后上报给天子,廷尉判决不当,天子可以决定生杀。天子判决不当,那不是很危险吗?那可真是糟糕啊!作为臣子却违背君主的意愿,上下勾结徇私舞弊,只看官职、只看亲疏、只看钱财、只看贿赂,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只有依靠德行的威严、德行的明智,刚柔相济,行动明确,像雷电一样配合默契,才能让那些不讲道理的人无法狡辩,从而让百姓敬畏法律。雍子不能通过贿赂来断案,王叔不能诬陷他人来达到目的,梗阳不能通过行贿来胜诉。这是让不讲道理的人无法狡辩、让百姓敬畏法律的方法,是穷乡僻壤的百姓、远方的小民不幸中的大幸啊。所以说,诉讼案件不交给尧的儿子而交给舜,不交给舜的儿子而交给禹。又说:皇帝仔细询问百姓,鳏寡之人也不会被冤枉。审理案件不能只依靠威严,而要依靠财富,要谨慎敬畏,不要有不当的言语,只有遵循上天的德行,才能自已成就天命,在下面享受祭祀。《易经》上说“讼,元吉”。
上九爻“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是什么意思呢?叶子说:靠不正当手段得到的东西不会长久占有,靠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很快失去。那么,君王赏赐的服饰如果不是因为正当的功劳而得到,是不能长久拥有的。通过争讼来获胜也不能长久。为什么呢?《诗经》上说:“那个人啊,不配穿那身衣服。”不配穿,难道是因为能彰显德行吗?《左传》上说:“衣服不合适,会给自已带来灾祸。”不合适,难道能说是相称吗?接受的东西不合道义,得到的东西不合本分,没有比这更不合适、不相称的了。灾祸一起到来,即使有好人也没办法。君子说:杨恽告发霍氏,息夫躬告发东平王,起初因为这个而封侯,最后也因为这个被诛杀。这就是例子。善恶有报是天道,难道不是这样吗?季文子借助强大晋国的势力,询问被嘲笑侮辱的原因,出兵攻打齐国得到汶阳的田地,不久韩穿前来索要,就无法抵挡了。汉武帝为了报四代的仇恨,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用尽国内的力量,耗尽府库的财富,远征匈奴问罪,使匈奴王庭远迁。呼韩邪单于叩首归附,但是国家因此空虚,汉朝的事业也衰落了,得不偿失,这又有什么好处呢?《易经》上说“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师贞丈人吉无咎”是什么意思呢?叶子说:圣人对天下有利,所以发展农业生产九谷,于是耒耨臼杵等农具的制作兴起。圣人对天下的防备很周全,所以用九种征伐的方法来安定国家,于是弓箭干戈等兵器就出现了。《左传》上说:“天生五种材料,谁能去除兵器呢?”《司马法》上说:“家里面不能废除教导鞭笞,国家不能放松刑罚杀戮,天下不能停止征伐。”管子说:“诛杀残暴的国家必须用军队,禁止邪恶的百姓必须用刑罚。军队,对外可以除暴,对内可以禁邪,是尊主安国的根本。”军队啊,军队啊,由来已久了。黄帝曾经和炎帝作战,颛顼曾经和共工争斗。所以黄帝在涿鹿之野作战,尧在丹水之滨作战,舜讨伐有苗,启攻打有扈。从五帝的时侯就不能停止战争,何况衰世呢?然而,军队是用来禁暴讨乱的。炎帝引起火灾,所以黄帝擒获他;共工引起水害,所以颛顼诛杀他。战争岂是圣人愿意发动的呢?所以,出兵没有正当的名义,事情就不会成功;称对方为贼寇,敌人才能被制服。一定要用宽容来讨伐暴虐,用仁义来讨伐残暴,像讨伐无道的秦朝、讨伐逆贼项羽,差不多就是这样吧。大的方面要顺应天命、顺从人心,其次要攘除夷狄、尊奉君主。圣人发动战争,但是将领不懂用兵,就等于把士兵送给敌人;君主不选择将领,就等于把国家送给敌人。一定要有像姜太公那样的雄鹰飞扬的气魄,像方叔那样的元老风范,像廉颇、赵充国、李靖那样老当益壮,像周瑜、谢安那样年少有老谋,差不多就是这样吧。君主用礼乐来教导、用诗书来敦促,其次要表彰杀敌勇敢、追求果敢坚毅,这是贤明君主任命将领的方法。所以说,三代的战争就像及时雨一样兴起,哪里有一丝一毫的名不正、用人不当呢?不然的话,像接受赏赐而出兵的军队,晋国人认为可笑;像派侏儒去出使,鲁国人认为可悲。军队啊,军队啊,是百姓的灾祸啊。《易经》上说“师贞丈人吉无咎”。
初六爻“师出以律,否臧凶”是什么意思呢?叶子说:发动军队要符合正道,这是君主应该让的;行军打仗要遵循法度,这是将帅的责任。所以用兵之道,正道是最重要的,法度次之。宋襄公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人、不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晋国攻打郑国,楚共王救援郑国,姚句耳观察楚军后,子驷询问情况,他回答说楚军行动迅速、过险地而不加平整,楚平王率领水军攻打吴国,不整顿军政,结果无功而返。这些都是正道和法度都丧失了,不值得称道。汉昭烈帝刘备因为关羽、张飞之死而愤怒,发动讨伐吴国的战争,却连营七百里,在平原和险要之地扎营,曹丕讥笑他,最终他被陆逊打败。这也不是最好的让法。所以荀子说:军队遵循正确的道理就会胜利,不遵循正确的道理就会失败。楚国人用鲨鱼皮、犀牛皮和兕皮制作铠甲,坚硬如金石,像巨大的铁块,锋利如蜂虿,轻快敏捷,行动迅速如旋风。然而,他们在沙垂这个地方遭遇失败,唐蔑战死,庄蹻崛起,楚国一分为三、四。这难道是因为他们没有坚固的铠甲和锋利的兵器吗?是因为他们统帅军队的方法不对。既然这样,那么军队在坐、起、进、退方面有节制,在攻击、刺杀方面有方法,不追逐牛马和臣妾,或者在前进六步、七步的时侯不敢超越,或者在攻击四次、五次、六次、七次的时侯不敢混乱
九四爻“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是什么意思呢?叶子说:突然想要争斗,这是人心的冲动;而能幡然醒悟后退,这是道心的约束。遵循道心而让人心听从,这是君子所不指责的。所以仲虺辅佐商汤,不是称赞他没有过错,而是称赞他能改正过错;尹吉甫歌颂周宣王,不是赞美他没有缺点,而是赞美他能弥补缺点。那么,遵循平易等待命运的道理,改变冒险求侥幸的心态,这是自我反省的良好表现、改正错误的勇敢行为,也是成为圣人的资质。何况用这种心态来处理争辩这样的小事呢?顺从礼义,安心于义,端正自已的行为,端正自已的内心,自身安稳而家庭可以保全,行为成功而道义不会亏损,这是君子的高尚境界啊。赵盾率领诸侯八百乘的军队,子犯让晋军后退三十里,他们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吧?不然的话,像窦婴帮助灌夫、赵广汉胁迫魏相、公孙贺抓捕朱安世,只会招来灾祸。《易经》上说“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九五爻“讼,元吉”是什么意思呢?叶子说:诉讼是天下的大事。地方官员的案件审理完成后要上报给郡国,地方官员审理不当,郡国可以平反;郡国审理完成后上报给廷尉,郡国审理不当,廷尉可以改判;廷尉认可判决后上报给天子,廷尉判决不当,天子可以决定生杀。天子判决不当,那不是很危险吗?那可真是糟糕啊!作为臣子却违背君主的意愿,上下勾结徇私舞弊,只看官职、只看亲疏、只看钱财、只看贿赂,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只有依靠德行的威严、德行的明智,刚柔相济,行动明确,像雷电一样配合默契,才能让那些不讲道理的人无法狡辩,从而让百姓敬畏法律。雍子不能通过贿赂来断案,王叔不能诬陷他人来达到目的,梗阳不能通过行贿来胜诉。这是让不讲道理的人无法狡辩、让百姓敬畏法律的方法,是穷乡僻壤的百姓、远方的小民不幸中的大幸啊。所以说,诉讼案件不交给尧的儿子而交给舜,不交给舜的儿子而交给禹。又说:皇帝仔细询问百姓,鳏寡之人也不会被冤枉。审理案件不能只依靠威严,而要依靠财富,要谨慎敬畏,不要有不当的言语,只有遵循上天的德行,才能自已成就天命,在下面享受祭祀。《易经》上说“讼,元吉”。
上九爻“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是什么意思呢?叶子说:靠不正当手段得到的东西不会长久占有,靠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很快失去。那么,君王赏赐的服饰如果不是因为正当的功劳而得到,是不能长久拥有的。通过争讼来获胜也不能长久。为什么呢?《诗经》上说:“那个人啊,不配穿那身衣服。”不配穿,难道是因为能彰显德行吗?《左传》上说:“衣服不合适,会给自已带来灾祸。”不合适,难道能说是相称吗?接受的东西不合道义,得到的东西不合本分,没有比这更不合适、不相称的了。灾祸一起到来,即使有好人也没办法。君子说:杨恽告发霍氏,息夫躬告发东平王,起初因为这个而封侯,最后也因为这个被诛杀。这就是例子。善恶有报是天道,难道不是这样吗?季文子借助强大晋国的势力,询问被嘲笑侮辱的原因,出兵攻打齐国得到汶阳的田地,不久韩穿前来索要,就无法抵挡了。汉武帝为了报四代的仇恨,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用尽国内的力量,耗尽府库的财富,远征匈奴问罪,使匈奴王庭远迁。呼韩邪单于叩首归附,但是国家因此空虚,汉朝的事业也衰落了,得不偿失,这又有什么好处呢?《易经》上说“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师贞丈人吉无咎”是什么意思呢?叶子说:圣人对天下有利,所以发展农业生产九谷,于是耒耨臼杵等农具的制作兴起。圣人对天下的防备很周全,所以用九种征伐的方法来安定国家,于是弓箭干戈等兵器就出现了。《左传》上说:“天生五种材料,谁能去除兵器呢?”《司马法》上说:“家里面不能废除教导鞭笞,国家不能放松刑罚杀戮,天下不能停止征伐。”管子说:“诛杀残暴的国家必须用军队,禁止邪恶的百姓必须用刑罚。军队,对外可以除暴,对内可以禁邪,是尊主安国的根本。”军队啊,军队啊,由来已久了。黄帝曾经和炎帝作战,颛顼曾经和共工争斗。所以黄帝在涿鹿之野作战,尧在丹水之滨作战,舜讨伐有苗,启攻打有扈。从五帝的时侯就不能停止战争,何况衰世呢?然而,军队是用来禁暴讨乱的。炎帝引起火灾,所以黄帝擒获他;共工引起水害,所以颛顼诛杀他。战争岂是圣人愿意发动的呢?所以,出兵没有正当的名义,事情就不会成功;称对方为贼寇,敌人才能被制服。一定要用宽容来讨伐暴虐,用仁义来讨伐残暴,像讨伐无道的秦朝、讨伐逆贼项羽,差不多就是这样吧。大的方面要顺应天命、顺从人心,其次要攘除夷狄、尊奉君主。圣人发动战争,但是将领不懂用兵,就等于把士兵送给敌人;君主不选择将领,就等于把国家送给敌人。一定要有像姜太公那样的雄鹰飞扬的气魄,像方叔那样的元老风范,像廉颇、赵充国、李靖那样老当益壮,像周瑜、谢安那样年少有老谋,差不多就是这样吧。君主用礼乐来教导、用诗书来敦促,其次要表彰杀敌勇敢、追求果敢坚毅,这是贤明君主任命将领的方法。所以说,三代的战争就像及时雨一样兴起,哪里有一丝一毫的名不正、用人不当呢?不然的话,像接受赏赐而出兵的军队,晋国人认为可笑;像派侏儒去出使,鲁国人认为可悲。军队啊,军队啊,是百姓的灾祸啊。《易经》上说“师贞丈人吉无咎”。
初六爻“师出以律,否臧凶”是什么意思呢?叶子说:发动军队要符合正道,这是君主应该让的;行军打仗要遵循法度,这是将帅的责任。所以用兵之道,正道是最重要的,法度次之。宋襄公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人、不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晋国攻打郑国,楚共王救援郑国,姚句耳观察楚军后,子驷询问情况,他回答说楚军行动迅速、过险地而不加平整,楚平王率领水军攻打吴国,不整顿军政,结果无功而返。这些都是正道和法度都丧失了,不值得称道。汉昭烈帝刘备因为关羽、张飞之死而愤怒,发动讨伐吴国的战争,却连营七百里,在平原和险要之地扎营,曹丕讥笑他,最终他被陆逊打败。这也不是最好的让法。所以荀子说:军队遵循正确的道理就会胜利,不遵循正确的道理就会失败。楚国人用鲨鱼皮、犀牛皮和兕皮制作铠甲,坚硬如金石,像巨大的铁块,锋利如蜂虿,轻快敏捷,行动迅速如旋风。然而,他们在沙垂这个地方遭遇失败,唐蔑战死,庄蹻崛起,楚国一分为三、四。这难道是因为他们没有坚固的铠甲和锋利的兵器吗?是因为他们统帅军队的方法不对。既然这样,那么军队在坐、起、进、退方面有节制,在攻击、刺杀方面有方法,不追逐牛马和臣妾,或者在前进六步、七步的时侯不敢超越,或者在攻击四次、五次、六次、七次的时侯不敢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