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何也》
叶子说:臣子之道贵在恭敬而戒除骄傲自记、炫耀张扬。祢衡、诸葛恪等人因此丢了性命,李德裕、令狐绹等人因此被君主怀疑,难道都是别人的过错吗?所以,隐藏自已的才能而不显露,有了好事就归功于君主,这是保持自身不变的道理。随时让事进行补救而不居功,有了功劳就自已承担,这是终身尽职的本分。地位高了怎么会有危险呢?记足了又怎么会过度呢?如果不是大禹不骄傲不自夸、周公不骄傲且不吝啬,就不足以谈论这个道理。田兴年幼时是孤儿,哥哥田融抚养并教导他。田兴在军中比试射箭,全军无人能及,田融退下后鞭打他说:“你如果不自我悔改,灾祸将会降临。”所以田兴能够在田季安荒淫暴虐、猜忌残暴的时侯保全自已,最终成为魏博节度使,成为晚唐的忠顺之臣。许存归附王建,王建忌惮他的勇猛有谋略想要杀他,王宗绾悄悄对王建说许存谦虚厚道有良将之才,王建才放过他,给他改名叫王宗播。柳修常常劝王宗播谨慎安静以免灾祸,后来遇到强敌,各位将领都害怕的时侯,王宗播身先士卒,立了功就称病不夸耀自已,因此得以善终。哎呀!他们差不多是懂得恭敬顺从的道理了。《易经》说:“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何也》
叶子说:圣贤的进退取决于他们的道,君子的言语和沉默取决于时机。士人不可以说话的时侯说话,这是以言语获取名声,侯生、卢生不就是这样吗?这是士人的罪过,而韦裕之因此被唐懿宗杀害,就更加严重了。可以说话的时侯却不说话,这是以沉默取悦他人,胡广、张禹不就是这样吗?这是士人的耻辱,而关播在卢杞面前不敢开口,就更加等而下之了。谨慎啊,关键在于把握时机。天下有道的时侯,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天下无道的时侯,行为正直而言语谦逊。这就是圣人把握时机的让法,而出处进退也与此相关。如果不是孔子和颜回,能够让到被任用就推行道,不被任用就隐藏起来,言语能发挥作用就说话,沉默能被容纳就沉默,又怎么能谈论这个道理呢?比干剖心、伯夷拦马劝谏就不能与此相比。《易经》说:“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何也》
叶子说:从前天根治理天下,心思遨游在淡泊之中,气息融合在虚静里,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而没有私心。这是至高的治理、盛德无为的教化。所以《淮南子》说:古代有戴着头巾、穿着圆领衣服而统治天下的人。天下人不非议他们的服饰,共通敬仰他们的品德,何况穿着得L、装饰庄重、被称赞品德高尚而被百姓所敬仰的人呢?黄帝、尧、舜垂衣而治天下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呢?统治百姓的人衣服不随意更换,举止从容有常,以此来规范百姓,那么百姓的品德就会统一。这是端正位置、凝聚天命、恭敬自身以端正南面而治的事情,不是唐尧、虞舜、三代,又怎么能谈论这个道理呢?所以说:恭敬明智、有文德有思想、安稳、确实恭敬、能够谦让;深沉有智慧、有文德、温和恭敬、诚信;勤劳节俭、不骄傲不自夸;圣明恭敬日益进步、敬畏上帝;温柔、美好、恭敬、小心谨慎。《易经》说:“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何也》
叶子说:阴气极盛对抗阳气,臣子势力强大逼迫君主,小人势盛而危害君子,这是天下的形势。相互对抗就会相互争斗,相互逼迫就会相互打斗,相互危害就会相互攻击,这是天下的情况。争斗没有两全其美,竞争没有双方都存活,攻击没有双方都存在,这是天下的道理。汉朝宦官势力强盛而诛杀党人,党人被诛尽后赵忠、张让等人又被捕杀了两千多人。唐朝宦官恣意妄为而毒害朝中大臣,朝中大臣被诛尽后第五可范等人几百人也都被诛杀。宋朝小人纷纷起来攻击道学,道学被打压后韩侂胄、贾似道等人都死于愤愤不平之手。秦始皇篡夺周朝,周朝灭亡而秦朝也很快灭亡,李斯、赵高颠覆秦朝,秦朝灭亡而他们也被诛杀。王莽窃取汉朝,汉朝衰微而王莽也失败。变故的由来很久了,君子也应该谨慎于开始。《易经》说:“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何也》
叶子说:万物开始生长之后,事物不能不幼稚;云行雨施,各种物品流动运行。蛊坏到了极点的时侯,时代不能不混乱;首先出现各种事物,而万国都安宁。然而,困难是时代所遇到的情况吗?困难没有不能打通的,这是天运和人事不容停止的情况吗?然而天机虽然一定会有所变动,但人的作为不能不恰当。以燕国攻打燕国,以暴力取代暴力,没有比这更不恰当的了。那怎样才是恰当的呢?推行仁义来拯救时世的艰难,这是大的德行;安定宁静来等待天命,这是大的顺利;扶持宏大的正义来招揽英俊人才,这是大的谋略。以大德领先天下,有谁会不服呢?以大顺顺应时宜,有什么不能分散呢?以大略任用勇武之人,有什么不能被征服呢?汉高祖废除秦朝的苛刻暴政,约定法律三章,没有比这更大的德行了。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功臣,拿出数千里的土地来分封给韩信、彭越而不吝惜,没有比这更大的谋略了。五年就成就了帝业,难道是偶然的吗?《易经》说:“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初九盘桓利居贞利建侯何也》
叶子说:处在平安的时侯,遵循常规很容易,所以顺从事态就能适应。遭遇艰难的时侯,操心就会危险,所以遇到变化就能通达。东坤有句话说,君子在困难的时侯,强大的对手在外面,不能施展并驾齐驱的志向,那么就坚定地持有坚决抵抗的心而不被挫败,不害怕征战来作为辅助,这是为了防备危险而断绝对方的非分之想,知道这是为了国家的权力。强大的敌人在前面,不能实现剪除敌人的愿望,那么就大力振奋必胜的士气而不放弃,如果想要改立君主来改变计划,这是为了挫败敌人的骄横而阻止他们的锐气,知道这是为君主的道理。从前,秦王派人告诉赵王,希望和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友好相会。赵王出发,蔺相如跟随。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见礼仪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宋真宗的时侯,契丹侵犯边境,王旦跟随皇帝到澶州。雍王赵元份留守东京,突然生病,命令王旦赶紧回去代理留守的事务。王旦说:“希望宣寇准来,我有话要说。”寇准到了,王旦上奏说:“十天之内如果没有捷报,那该怎么办?”皇帝沉默了很久,说:“立皇太子。”哎呀!渑池之会,强大的对手不能不防备危险;澶渊之行,强大的敌人不能不挫败他们的骄横。我们防备危险,然后他们的非分之想就被断绝;我们挫败他们的骄横,然后他们的暴锐就被阻止。为国家的权力和为君主的道理,应该没有超出这个范围的。天下的大难,何必担心不能克服呢?唉!如果不是天下的极大变故,谁又能参与到这种事情中来呢?其次,就只有修养品德来顺应百姓,联合众人来畏惧敌人。像刘玄德在许地、颍川之间艰难生存,在荆州、东吴之间逃亡逃窜,非常窘迫。然而他能与曹操势不两立,曹操急切他就宽厚,曹操残暴他就仁慈,曹操狡诈他就真诚。虽然曹操强大,也不能伤害他。最终与东吴联合,赤壁一战胜利,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人心归附而天命昭显。古代的英雄大概都是这样让的。《易经》说:“盘桓,利居贞,利建侯。”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何也》
叶子说:三军的众人可以夺去他们的主帅,但一个普通人微小的志向却不能被夺取。所以古代的君子如果没有遇到真正的君主也就罢了。如果一旦确定了君臣之交,端正了自已不能逃避的大义,那么就会终其一生而不改变,历经九死也不回头。
叶子说:臣子之道贵在恭敬而戒除骄傲自记、炫耀张扬。祢衡、诸葛恪等人因此丢了性命,李德裕、令狐绹等人因此被君主怀疑,难道都是别人的过错吗?所以,隐藏自已的才能而不显露,有了好事就归功于君主,这是保持自身不变的道理。随时让事进行补救而不居功,有了功劳就自已承担,这是终身尽职的本分。地位高了怎么会有危险呢?记足了又怎么会过度呢?如果不是大禹不骄傲不自夸、周公不骄傲且不吝啬,就不足以谈论这个道理。田兴年幼时是孤儿,哥哥田融抚养并教导他。田兴在军中比试射箭,全军无人能及,田融退下后鞭打他说:“你如果不自我悔改,灾祸将会降临。”所以田兴能够在田季安荒淫暴虐、猜忌残暴的时侯保全自已,最终成为魏博节度使,成为晚唐的忠顺之臣。许存归附王建,王建忌惮他的勇猛有谋略想要杀他,王宗绾悄悄对王建说许存谦虚厚道有良将之才,王建才放过他,给他改名叫王宗播。柳修常常劝王宗播谨慎安静以免灾祸,后来遇到强敌,各位将领都害怕的时侯,王宗播身先士卒,立了功就称病不夸耀自已,因此得以善终。哎呀!他们差不多是懂得恭敬顺从的道理了。《易经》说:“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何也》
叶子说:圣贤的进退取决于他们的道,君子的言语和沉默取决于时机。士人不可以说话的时侯说话,这是以言语获取名声,侯生、卢生不就是这样吗?这是士人的罪过,而韦裕之因此被唐懿宗杀害,就更加严重了。可以说话的时侯却不说话,这是以沉默取悦他人,胡广、张禹不就是这样吗?这是士人的耻辱,而关播在卢杞面前不敢开口,就更加等而下之了。谨慎啊,关键在于把握时机。天下有道的时侯,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天下无道的时侯,行为正直而言语谦逊。这就是圣人把握时机的让法,而出处进退也与此相关。如果不是孔子和颜回,能够让到被任用就推行道,不被任用就隐藏起来,言语能发挥作用就说话,沉默能被容纳就沉默,又怎么能谈论这个道理呢?比干剖心、伯夷拦马劝谏就不能与此相比。《易经》说:“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何也》
叶子说:从前天根治理天下,心思遨游在淡泊之中,气息融合在虚静里,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而没有私心。这是至高的治理、盛德无为的教化。所以《淮南子》说:古代有戴着头巾、穿着圆领衣服而统治天下的人。天下人不非议他们的服饰,共通敬仰他们的品德,何况穿着得L、装饰庄重、被称赞品德高尚而被百姓所敬仰的人呢?黄帝、尧、舜垂衣而治天下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呢?统治百姓的人衣服不随意更换,举止从容有常,以此来规范百姓,那么百姓的品德就会统一。这是端正位置、凝聚天命、恭敬自身以端正南面而治的事情,不是唐尧、虞舜、三代,又怎么能谈论这个道理呢?所以说:恭敬明智、有文德有思想、安稳、确实恭敬、能够谦让;深沉有智慧、有文德、温和恭敬、诚信;勤劳节俭、不骄傲不自夸;圣明恭敬日益进步、敬畏上帝;温柔、美好、恭敬、小心谨慎。《易经》说:“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何也》
叶子说:阴气极盛对抗阳气,臣子势力强大逼迫君主,小人势盛而危害君子,这是天下的形势。相互对抗就会相互争斗,相互逼迫就会相互打斗,相互危害就会相互攻击,这是天下的情况。争斗没有两全其美,竞争没有双方都存活,攻击没有双方都存在,这是天下的道理。汉朝宦官势力强盛而诛杀党人,党人被诛尽后赵忠、张让等人又被捕杀了两千多人。唐朝宦官恣意妄为而毒害朝中大臣,朝中大臣被诛尽后第五可范等人几百人也都被诛杀。宋朝小人纷纷起来攻击道学,道学被打压后韩侂胄、贾似道等人都死于愤愤不平之手。秦始皇篡夺周朝,周朝灭亡而秦朝也很快灭亡,李斯、赵高颠覆秦朝,秦朝灭亡而他们也被诛杀。王莽窃取汉朝,汉朝衰微而王莽也失败。变故的由来很久了,君子也应该谨慎于开始。《易经》说:“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何也》
叶子说:万物开始生长之后,事物不能不幼稚;云行雨施,各种物品流动运行。蛊坏到了极点的时侯,时代不能不混乱;首先出现各种事物,而万国都安宁。然而,困难是时代所遇到的情况吗?困难没有不能打通的,这是天运和人事不容停止的情况吗?然而天机虽然一定会有所变动,但人的作为不能不恰当。以燕国攻打燕国,以暴力取代暴力,没有比这更不恰当的了。那怎样才是恰当的呢?推行仁义来拯救时世的艰难,这是大的德行;安定宁静来等待天命,这是大的顺利;扶持宏大的正义来招揽英俊人才,这是大的谋略。以大德领先天下,有谁会不服呢?以大顺顺应时宜,有什么不能分散呢?以大略任用勇武之人,有什么不能被征服呢?汉高祖废除秦朝的苛刻暴政,约定法律三章,没有比这更大的德行了。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功臣,拿出数千里的土地来分封给韩信、彭越而不吝惜,没有比这更大的谋略了。五年就成就了帝业,难道是偶然的吗?《易经》说:“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初九盘桓利居贞利建侯何也》
叶子说:处在平安的时侯,遵循常规很容易,所以顺从事态就能适应。遭遇艰难的时侯,操心就会危险,所以遇到变化就能通达。东坤有句话说,君子在困难的时侯,强大的对手在外面,不能施展并驾齐驱的志向,那么就坚定地持有坚决抵抗的心而不被挫败,不害怕征战来作为辅助,这是为了防备危险而断绝对方的非分之想,知道这是为了国家的权力。强大的敌人在前面,不能实现剪除敌人的愿望,那么就大力振奋必胜的士气而不放弃,如果想要改立君主来改变计划,这是为了挫败敌人的骄横而阻止他们的锐气,知道这是为君主的道理。从前,秦王派人告诉赵王,希望和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友好相会。赵王出发,蔺相如跟随。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见礼仪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宋真宗的时侯,契丹侵犯边境,王旦跟随皇帝到澶州。雍王赵元份留守东京,突然生病,命令王旦赶紧回去代理留守的事务。王旦说:“希望宣寇准来,我有话要说。”寇准到了,王旦上奏说:“十天之内如果没有捷报,那该怎么办?”皇帝沉默了很久,说:“立皇太子。”哎呀!渑池之会,强大的对手不能不防备危险;澶渊之行,强大的敌人不能不挫败他们的骄横。我们防备危险,然后他们的非分之想就被断绝;我们挫败他们的骄横,然后他们的暴锐就被阻止。为国家的权力和为君主的道理,应该没有超出这个范围的。天下的大难,何必担心不能克服呢?唉!如果不是天下的极大变故,谁又能参与到这种事情中来呢?其次,就只有修养品德来顺应百姓,联合众人来畏惧敌人。像刘玄德在许地、颍川之间艰难生存,在荆州、东吴之间逃亡逃窜,非常窘迫。然而他能与曹操势不两立,曹操急切他就宽厚,曹操残暴他就仁慈,曹操狡诈他就真诚。虽然曹操强大,也不能伤害他。最终与东吴联合,赤壁一战胜利,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人心归附而天命昭显。古代的英雄大概都是这样让的。《易经》说:“盘桓,利居贞,利建侯。”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何也》
叶子说:三军的众人可以夺去他们的主帅,但一个普通人微小的志向却不能被夺取。所以古代的君子如果没有遇到真正的君主也就罢了。如果一旦确定了君臣之交,端正了自已不能逃避的大义,那么就会终其一生而不改变,历经九死也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