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臣等几人恭谨地为《叶八白易传十六卷》写案语。这本书是明朝叶山撰写的。叶山字八白,籍贯不清楚。朱彝尊的《经义考》引用张云章的话说道:“叶山字八白,其本末无从考证。详细查看他的自序,应当是一位老秀才。”
这本书多次修改稿件,自序一共有四篇。其大致内容是:我十岁的时侯读《周易》,过了十年变得厌学。又过了十四年,是嘉靖丁卯年。又过了六年,在鹿田精舍见到杨诚斋的《易传》。又过了九年,就是现在的壬子年等等。第二篇序的时间是癸丑六月。第三篇序的时间是丁巳三月。第四篇序的时间是嘉靖三十九年七月。考查壬子年是嘉靖三十一年,从壬子年往前推十六年应当是丁酉年,嘉靖年间没有丁卯年,序中说丁卯年,大概是传抄错误。这本书从壬子年开始,到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年完成,总共九年。根据自序中的年月来考证,叶山应当出生于弘治十七年甲子,到庚申年书完成的时侯是五十七岁。这本书专门解释六十四卦的爻辞,而对于彖、象、文言以及十翼都没有涉及。主要宗旨是以杨诚斋的《易传》为主,引用诸子史书加以丰富的论辩来辅助,大概是借助《周易》来说人事,而不完全是传统经义所涵盖的内容。《周易》的道理广大,无所不包,就这本书中所说的内容而言,往往可以作为法则和鉴戒。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恭敬校对呈上。
臣
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臣
总校官陆费墀。
叶八白易传自序
大概我十岁的时侯读《周易》,却像盲人和聋子一样没有觉察到其中的深意。过了十年能够讨厌学习和考究的言语。回顾自已所写的内容,累计有七八十万字,但最终的流弊在于科举。多次阅读之后,自我反省,觉得不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又过了十四年,是嘉靖丁卯年,考试落榜,将要向北出关。老朋友王君挽留我,我们清谈了一个多月。他的儿子王廷卿是我的门人,偶尔问到《周易》,我猛然间想要提笔讲解,但不久之后,一位方外之士飘然到来,谈论玄学、解释妙理,让人飘飘忽忽,仿佛羽化登仙就在掌握之中。回头再看六经,我该依据什么呢?又过了六年,在鹿田精舍见到杨诚斋的《易传》。刚看到的时侯欣喜不已,想起北关的经历又有些伤感,恰好因为科举被废弃。又过了九年,到了现在的壬子年,又恰逢科举之期,而在春天二月,早早地就被校文先生摒弃。不知道这究竟是我讨厌学习、考究科举所带来的拖累呢,还是对于圣人的旨意仍然没有精通呢?夏天四月,门人陈言忠偶然送来了杨诚斋的《易传》,得以再次阅读,心里很高兴,但也没有完全理解。因此撰写了《八白易传》十六卷。五个月后完成,写了序来陈述其中的缘由。对于上天的创作还没有分辨清楚,而心中的感触却很强烈,长时间的思考不断积累,却常常有所损失,而偶然的领悟却在一瞬间到来。虽然像雍门子的琴音在最后也很微弱,但等待微风的心情却很深沉。唉,可悲啊!古往今来,毛笔不放下,野草就会生长。上天怜悯,墨汁用尽如金壶横放,眼睛眯着看不清楚,文章如通茧丝,畏惧垒砌,陈列着礼器,追念诵读那些责备我的话,希望能够再次修改。九月五日,叶山书。
《重改易传序》
《八白易传》完成十个多月后又重新修改稿件。最初的说法几乎都被删改完了。圣人的画卦确定之后就不会改变,而天地的变化却是无穷的。圣人的言语自古以来就被宣扬,而我们心中的感应却是多种多样的。因为熟悉旧的知识而运用,就会知道随着时间而更新;心中与外物相互感应,所以精神也会随着深入。庄子说:“它应对变化而化解万物,它的道理不会穷尽,它的到来不会改变。”茫茫然、昏昏然,没有尽头的样子,难道不是真的吗?追念孔子反复阅读《周易》以至于穿竹简的皮绳都断了,不禁为之叹息。癸丑六月二十六日又书。
《重改易传序》
我这个年轻人不专心于家族的事业,却狂妄地想着功名,于是逃离了田园。从自家的私塾辗转到乡里的学校,私下里研读经史百家和诸子的著作,二三十年间,没有一刻停歇。去年到兖州拜谒我们的孔夫子,然后往南回来,经过彭城,考察霸业的废墟,感伤重瞳子(项羽)。秋天又往返于三吴之地,置身于战
臣等几人恭谨地为《叶八白易传十六卷》写案语。这本书是明朝叶山撰写的。叶山字八白,籍贯不清楚。朱彝尊的《经义考》引用张云章的话说道:“叶山字八白,其本末无从考证。详细查看他的自序,应当是一位老秀才。”
这本书多次修改稿件,自序一共有四篇。其大致内容是:我十岁的时侯读《周易》,过了十年变得厌学。又过了十四年,是嘉靖丁卯年。又过了六年,在鹿田精舍见到杨诚斋的《易传》。又过了九年,就是现在的壬子年等等。第二篇序的时间是癸丑六月。第三篇序的时间是丁巳三月。第四篇序的时间是嘉靖三十九年七月。考查壬子年是嘉靖三十一年,从壬子年往前推十六年应当是丁酉年,嘉靖年间没有丁卯年,序中说丁卯年,大概是传抄错误。这本书从壬子年开始,到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年完成,总共九年。根据自序中的年月来考证,叶山应当出生于弘治十七年甲子,到庚申年书完成的时侯是五十七岁。这本书专门解释六十四卦的爻辞,而对于彖、象、文言以及十翼都没有涉及。主要宗旨是以杨诚斋的《易传》为主,引用诸子史书加以丰富的论辩来辅助,大概是借助《周易》来说人事,而不完全是传统经义所涵盖的内容。《周易》的道理广大,无所不包,就这本书中所说的内容而言,往往可以作为法则和鉴戒。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恭敬校对呈上。
臣
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臣
总校官陆费墀。
叶八白易传自序
大概我十岁的时侯读《周易》,却像盲人和聋子一样没有觉察到其中的深意。过了十年能够讨厌学习和考究的言语。回顾自已所写的内容,累计有七八十万字,但最终的流弊在于科举。多次阅读之后,自我反省,觉得不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又过了十四年,是嘉靖丁卯年,考试落榜,将要向北出关。老朋友王君挽留我,我们清谈了一个多月。他的儿子王廷卿是我的门人,偶尔问到《周易》,我猛然间想要提笔讲解,但不久之后,一位方外之士飘然到来,谈论玄学、解释妙理,让人飘飘忽忽,仿佛羽化登仙就在掌握之中。回头再看六经,我该依据什么呢?又过了六年,在鹿田精舍见到杨诚斋的《易传》。刚看到的时侯欣喜不已,想起北关的经历又有些伤感,恰好因为科举被废弃。又过了九年,到了现在的壬子年,又恰逢科举之期,而在春天二月,早早地就被校文先生摒弃。不知道这究竟是我讨厌学习、考究科举所带来的拖累呢,还是对于圣人的旨意仍然没有精通呢?夏天四月,门人陈言忠偶然送来了杨诚斋的《易传》,得以再次阅读,心里很高兴,但也没有完全理解。因此撰写了《八白易传》十六卷。五个月后完成,写了序来陈述其中的缘由。对于上天的创作还没有分辨清楚,而心中的感触却很强烈,长时间的思考不断积累,却常常有所损失,而偶然的领悟却在一瞬间到来。虽然像雍门子的琴音在最后也很微弱,但等待微风的心情却很深沉。唉,可悲啊!古往今来,毛笔不放下,野草就会生长。上天怜悯,墨汁用尽如金壶横放,眼睛眯着看不清楚,文章如通茧丝,畏惧垒砌,陈列着礼器,追念诵读那些责备我的话,希望能够再次修改。九月五日,叶山书。
《重改易传序》
《八白易传》完成十个多月后又重新修改稿件。最初的说法几乎都被删改完了。圣人的画卦确定之后就不会改变,而天地的变化却是无穷的。圣人的言语自古以来就被宣扬,而我们心中的感应却是多种多样的。因为熟悉旧的知识而运用,就会知道随着时间而更新;心中与外物相互感应,所以精神也会随着深入。庄子说:“它应对变化而化解万物,它的道理不会穷尽,它的到来不会改变。”茫茫然、昏昏然,没有尽头的样子,难道不是真的吗?追念孔子反复阅读《周易》以至于穿竹简的皮绳都断了,不禁为之叹息。癸丑六月二十六日又书。
《重改易传序》
我这个年轻人不专心于家族的事业,却狂妄地想着功名,于是逃离了田园。从自家的私塾辗转到乡里的学校,私下里研读经史百家和诸子的著作,二三十年间,没有一刻停歇。去年到兖州拜谒我们的孔夫子,然后往南回来,经过彭城,考察霸业的废墟,感伤重瞳子(项羽)。秋天又往返于三吴之地,置身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