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仿佛是摧枯拉朽一样,救国军第一波的突击便将山谷外的缅军防御阵地冲散了。这些缅军也并不傻,为了能够与拉牛山的救国军相抗衡,他们在宿营的同时,在山谷的外口处预设了他们的防御阵地,其实就是挖了两道壕沟,将整个大道截断。只是这些缅军作梦也没有想到,山上的中国人如此大胆得敢于冲下山来,而且在他们还毫无防备的时候,便到了他们的跟前,几乎没有一丝的征兆,他们如何也想不出来,从对手的炮击停止,到他们的步兵冲锋之间几乎没有一点儿的停歇,连**的工夫都不留出一点儿来。更让他们无法确信的却是,这些中国人好象就在他们的阵地跟前,他们还没有看清对手的模样时,这些对手就已经冲上了他们的阵地。
雾已经逐渐地散去,太阳爬上了山头来,这也就是意味着视觉上终于有了一个明朗的环境。但是,这个时候的视觉清晰,对于缅军来说,似乎来得有些太晚了。
保一师第一大队五百人的突击队,就好象是一把尖刀,在刹那之间,便将缅军的前沿阵地撕开了一条很大的口子来,并且随着这个突击队奋勇地冲杀,这个口子迅速地向两边以及纵深扯开,从前沿阵地上败退的缅军士兵们,如同是没头的苍蝇一样,胡乱地飞奔冲撞着,将他们后面本来正准备顶上来的队伍也冲击得七零八落。在这个时候,实际上要体现的是一支部队的指挥系统的能力,但是便是这个钢性的要求,也因为前面救国军对他们指挥部的炮击,而变成了泡影。在救国军无情的大口径炮火的轰炸之下,这只缅军师的指挥部已经被摧毁得只剩下了向他们的上级求援的呼号,便是这种呼号,也在几分钟之后停止,因为他们的通迅部也遭到了打击。救国军的炮火并没有缅军的炮火那么强烈和密集,但是好钢只要用在刀刃上就行了,与缅军的炮火相比起来,救国军这有限的炮击,却是恰到好处,足以令缅军的师指挥部混乱了。
正是因为炮火的强力打击,救国军的第一波冲锋便显得锋利无比,冲进敌人的阵营之后,便好似如入无人之境一样,那些队员们手端着冲锋枪,这是整个拉牛山的救国军部队中武器最精良的先遣队,他们在队长王林的亲自带领之下,完全按照张贤事先排定的计划,以最快的速度,不顾一切地冲向敌人的中军指挥部,便是将两侧的敌人阻击都丢到了一边。而在这个时候,其实缅军已经被第一波突击队冲得畏惧了起来,哪里还有心情再组织人员形成有力的防御。整个缅军的阵营一片得混乱,因为得不到上一级的指示,大部分的缅军士兵便成了散沙一片,虽然他们的兵力众多,但在这个时候果然成了一群乌合之众,那些士兵只剩下了抱头鼠蹿。
就在缅军刚刚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正准备着组织士兵进行抵抗之际,救国军的第二波突击队已然发起了冲锋,这一波人员紧随着第一波突击队之后,却也有他们的侧重。第一波突击队侧重于向纵深大力得穿插,大力得挺进;而第二波突击队则侧重于向两边扩散,重点的目标是打击那些被第一波突击队丢落在身后的缅军残余,实际上这一部分敌人如果醒悟过来,在第一波突击队后重新组织,也可以形成一道作战防御体系,如果真得让他们得逞得话,那么对于第一波突击队来说却是致命的,这就有可能让对方形成了一种关门打狗的态势,把第一波突击队围歼。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所以第二波突击队的清剿也就显得必不可少,在这些缅军刚刚回过神来的时候,再来一次打击,那么就可以形成一个致命的打击,令这些敌人毫无抵抗之力,只能是转身逃跑。
第二波冲锋队员虽然大多是没有经历过大仗的学生兵,但是这些学生兵却往往有着出生的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且这些学生兵打起仗来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越是打得顺就越是勇猛,反之,如果遭受到一定的挫折,那么他们就会败退得很快。也正是因为了解了这一规律,所以张贤才会把这些学生兵放在第二波冲锋队伍里。如果第一波突击顺利得话,那么第二波突击应该也会十分顺利地进行;即使是第二波的突击出现了问题,也不用太紧张,因为后面还和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第三波突击队,到那个时候,即使是这些学生兵们冲不了,也会在第三波突击队员的带动下得到补救。
站在拉牛山的峰顶之上,透过望远镜,张贤已经看到了大量的缅军根本没有队形得沿着大道向西面的江口溃散而去
雾已经逐渐地散去,太阳爬上了山头来,这也就是意味着视觉上终于有了一个明朗的环境。但是,这个时候的视觉清晰,对于缅军来说,似乎来得有些太晚了。
保一师第一大队五百人的突击队,就好象是一把尖刀,在刹那之间,便将缅军的前沿阵地撕开了一条很大的口子来,并且随着这个突击队奋勇地冲杀,这个口子迅速地向两边以及纵深扯开,从前沿阵地上败退的缅军士兵们,如同是没头的苍蝇一样,胡乱地飞奔冲撞着,将他们后面本来正准备顶上来的队伍也冲击得七零八落。在这个时候,实际上要体现的是一支部队的指挥系统的能力,但是便是这个钢性的要求,也因为前面救国军对他们指挥部的炮击,而变成了泡影。在救国军无情的大口径炮火的轰炸之下,这只缅军师的指挥部已经被摧毁得只剩下了向他们的上级求援的呼号,便是这种呼号,也在几分钟之后停止,因为他们的通迅部也遭到了打击。救国军的炮火并没有缅军的炮火那么强烈和密集,但是好钢只要用在刀刃上就行了,与缅军的炮火相比起来,救国军这有限的炮击,却是恰到好处,足以令缅军的师指挥部混乱了。
正是因为炮火的强力打击,救国军的第一波冲锋便显得锋利无比,冲进敌人的阵营之后,便好似如入无人之境一样,那些队员们手端着冲锋枪,这是整个拉牛山的救国军部队中武器最精良的先遣队,他们在队长王林的亲自带领之下,完全按照张贤事先排定的计划,以最快的速度,不顾一切地冲向敌人的中军指挥部,便是将两侧的敌人阻击都丢到了一边。而在这个时候,其实缅军已经被第一波突击队冲得畏惧了起来,哪里还有心情再组织人员形成有力的防御。整个缅军的阵营一片得混乱,因为得不到上一级的指示,大部分的缅军士兵便成了散沙一片,虽然他们的兵力众多,但在这个时候果然成了一群乌合之众,那些士兵只剩下了抱头鼠蹿。
就在缅军刚刚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正准备着组织士兵进行抵抗之际,救国军的第二波突击队已然发起了冲锋,这一波人员紧随着第一波突击队之后,却也有他们的侧重。第一波突击队侧重于向纵深大力得穿插,大力得挺进;而第二波突击队则侧重于向两边扩散,重点的目标是打击那些被第一波突击队丢落在身后的缅军残余,实际上这一部分敌人如果醒悟过来,在第一波突击队后重新组织,也可以形成一道作战防御体系,如果真得让他们得逞得话,那么对于第一波突击队来说却是致命的,这就有可能让对方形成了一种关门打狗的态势,把第一波突击队围歼。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所以第二波突击队的清剿也就显得必不可少,在这些缅军刚刚回过神来的时候,再来一次打击,那么就可以形成一个致命的打击,令这些敌人毫无抵抗之力,只能是转身逃跑。
第二波冲锋队员虽然大多是没有经历过大仗的学生兵,但是这些学生兵却往往有着出生的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且这些学生兵打起仗来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越是打得顺就越是勇猛,反之,如果遭受到一定的挫折,那么他们就会败退得很快。也正是因为了解了这一规律,所以张贤才会把这些学生兵放在第二波冲锋队伍里。如果第一波突击顺利得话,那么第二波突击应该也会十分顺利地进行;即使是第二波的突击出现了问题,也不用太紧张,因为后面还和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第三波突击队,到那个时候,即使是这些学生兵们冲不了,也会在第三波突击队员的带动下得到补救。
站在拉牛山的峰顶之上,透过望远镜,张贤已经看到了大量的缅军根本没有队形得沿着大道向西面的江口溃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