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九百八十二章 最后状元中 (2/2)
”众人还在交头接耳讨论着,猛地听见一个尖利的嗓音,考生们立刻站定了身形,整理衣服,闭上了嘴巴。王承恩拿着拂尘出现在台阶上,随即崇祯从后门出现,身后还跟着太监和宫女。众人一起推金山倒玉柱,大呼道:“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崇祯坐在了龙椅上,对着众人点了点头,然后道:“平身吧,昨日,内阁呈报了诸位的试卷,既然能被内阁选拔出来,说明诸位都是有才学之人,朕也看了你们的试卷,各有千秋,但是今日是廷对,朕要从你们当中选出一二三名,希望你们有所准备。”
众人起身,按照队列站定,崇祯道:“今日的廷对,朕只有一个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很难。”四十八位考生一愣,眼睛里透露出疑惑的目光,不知道皇帝要出什么样的考题给他们。只见崇祯起身来回踱步道:“大明国事艰难,诸位身为大明学子,应该都有所了解,朕殚精竭虑,可是却无法扼制事态的发展,说句心里话,朕心里急啊。眼下,辽东落入了建虏之手,中原大地又被流贼侵占,江山社稷从朕的手上流失,朕还有何面目下去面对列祖列宗?所以诸位,能否扭转乾坤,朕要寄希望于你们了。”众人表情都很严肃,他们知道皇帝这会说的是心里话,可是他们不过是刚刚通过考试的学子,又怎么样才能为皇帝分忧呢?崇祯又道:“所以今日的考题切合实际,朕就是想问问诸位,眼下内有流贼,外有建虏,如何才能报仇雪耻?”
众人大惊,这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考题,或者说这根本就不应该是考试的考题,放着满堂的大臣不问,皇帝竟然问他们这些刚通过考试的学子,这不就等于他们要为国家出谋划策吗?要知道,明代八股取士,堂上的这四十八人都是考试天才,主要是死记硬背一些经书,做一些八股文章之类的,你要叫他们之乎者也,他们能说的头头是道,可是要他们策论,他们哪里说得出来。一下子,众人开始抓耳挠腮,在来之前,他们是做了准备的,可是他们所谓的准备不过是熟记经书,如果皇帝从哪些名著里面抽个段落出来考他们,他们能回答的头头是道,可是现在完全脱离书本,大家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可是皇帝发问了,而且是今天唯一的考题,说白了也就是谁能说到皇帝的心坎里,谁就能当状元,纵使这些人没有准备,还是要硬着头皮进行解答,每个人都要作答,总不能傻站着。
立刻就有人站了出来,引经据典,一阵之乎者也,将崇祯说的头大,一个两个三个,考生们陆陆续续站出来奏对,可是很显然,都不是崇祯要的答案,崇祯要的是解决方案,而不是大话套话,这也就是他急着举办殿试的原因,满朝文武实际上也跟这些考生一样,不知道他们是故意不给出答案,还是根本就没有解决方案,每次皇帝在上面询问怎么应对当前局势,下面一个个都是顾左右而言他,没有一个人能说到关键点上,就连温体仁也是忽悠,这才让崇祯觉得温体仁这个首辅做的太久了,是该换一换了,皇帝要的是能为自己分忧的能臣,而不是尸位素餐的庸臣。崇祯希望这些年轻人能给他一个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案,可是目前已经听了前面几十个人说的话了,没有一个人能让崇祯感到满意。崇祯忽然有些后悔,是不是自己真的操之过急了,参加会试的士子们,大部分都是北直隶人士,说白了也就是在京畿周边选拔的人,是不是还有更加有才能的士子因为路途遥远没能来参加会试。这些人当中不可能一个高手都没有,但是显然,面前的这些人之中恐怕没有人能答得上来。
崇祯看着下面的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心底涌起了一种无力感,就在崇祯感到无比失望的时候,忽然,一个人闪身出列,跪在地上拱手道:“学生魏藻德叩拜皇上。”“魏藻德,魏藻德。”崇祯在心中默念了两遍这个名字,猛然间想起来了,昨晚阅卷的时候,正是这个叫魏藻德的考生,卷子工整,答案颇有见地,这么说来有些才能,难道说此人有不同于其他人的方案,崇祯想道。
众人起身,按照队列站定,崇祯道:“今日的廷对,朕只有一个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很难。”四十八位考生一愣,眼睛里透露出疑惑的目光,不知道皇帝要出什么样的考题给他们。只见崇祯起身来回踱步道:“大明国事艰难,诸位身为大明学子,应该都有所了解,朕殚精竭虑,可是却无法扼制事态的发展,说句心里话,朕心里急啊。眼下,辽东落入了建虏之手,中原大地又被流贼侵占,江山社稷从朕的手上流失,朕还有何面目下去面对列祖列宗?所以诸位,能否扭转乾坤,朕要寄希望于你们了。”众人表情都很严肃,他们知道皇帝这会说的是心里话,可是他们不过是刚刚通过考试的学子,又怎么样才能为皇帝分忧呢?崇祯又道:“所以今日的考题切合实际,朕就是想问问诸位,眼下内有流贼,外有建虏,如何才能报仇雪耻?”
众人大惊,这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考题,或者说这根本就不应该是考试的考题,放着满堂的大臣不问,皇帝竟然问他们这些刚通过考试的学子,这不就等于他们要为国家出谋划策吗?要知道,明代八股取士,堂上的这四十八人都是考试天才,主要是死记硬背一些经书,做一些八股文章之类的,你要叫他们之乎者也,他们能说的头头是道,可是要他们策论,他们哪里说得出来。一下子,众人开始抓耳挠腮,在来之前,他们是做了准备的,可是他们所谓的准备不过是熟记经书,如果皇帝从哪些名著里面抽个段落出来考他们,他们能回答的头头是道,可是现在完全脱离书本,大家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可是皇帝发问了,而且是今天唯一的考题,说白了也就是谁能说到皇帝的心坎里,谁就能当状元,纵使这些人没有准备,还是要硬着头皮进行解答,每个人都要作答,总不能傻站着。
立刻就有人站了出来,引经据典,一阵之乎者也,将崇祯说的头大,一个两个三个,考生们陆陆续续站出来奏对,可是很显然,都不是崇祯要的答案,崇祯要的是解决方案,而不是大话套话,这也就是他急着举办殿试的原因,满朝文武实际上也跟这些考生一样,不知道他们是故意不给出答案,还是根本就没有解决方案,每次皇帝在上面询问怎么应对当前局势,下面一个个都是顾左右而言他,没有一个人能说到关键点上,就连温体仁也是忽悠,这才让崇祯觉得温体仁这个首辅做的太久了,是该换一换了,皇帝要的是能为自己分忧的能臣,而不是尸位素餐的庸臣。崇祯希望这些年轻人能给他一个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案,可是目前已经听了前面几十个人说的话了,没有一个人能让崇祯感到满意。崇祯忽然有些后悔,是不是自己真的操之过急了,参加会试的士子们,大部分都是北直隶人士,说白了也就是在京畿周边选拔的人,是不是还有更加有才能的士子因为路途遥远没能来参加会试。这些人当中不可能一个高手都没有,但是显然,面前的这些人之中恐怕没有人能答得上来。
崇祯看着下面的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心底涌起了一种无力感,就在崇祯感到无比失望的时候,忽然,一个人闪身出列,跪在地上拱手道:“学生魏藻德叩拜皇上。”“魏藻德,魏藻德。”崇祯在心中默念了两遍这个名字,猛然间想起来了,昨晚阅卷的时候,正是这个叫魏藻德的考生,卷子工整,答案颇有见地,这么说来有些才能,难道说此人有不同于其他人的方案,崇祯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