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还有近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家庭有时需要领取救济物资或补助(燃料或衣物)。
所以工作对于制造业的工人们来说是关系着生存的重大问题,但是英王对出口货物的增加税收,特别是对英国出口的大宗货物毛纺织品的加税,就是在削减英国毛纺织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了。
早在1565年,英国呢绒出口就占到了英国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78%,到了17世纪30年代,呢绒的出口价值依旧占据了英国出口商品总额的四分之三。由于英国的呢绒产业所需羊毛完全出自本国自产,因此在呢绒业的背后,还存在着乡村地主和羊毛商人的庞大利益。
而大量毛纺织业工坊往城市集聚的过程里,又为城市附近的地主带去了大量粮食和副食品订单,从而刺激了城市附近乡村的农业生产。
但是英国呢绒在海外市场上并不是没有竞争对手的,比如英国对面的荷兰、法国南部和西班牙、意大利的呢绒制造商们,都是英国呢绒商们强劲的对手。更不必提,随着中国、印度印花棉布的输入,欧洲的呢绒市场也开始了萎缩。
而东方的印度、中国虽然人口基数庞大,但是两地因为气候的特点和本国就有更出色的棉布、锦缎等纺织品,对于又贵又重且色彩单调的呢绒并没有什么兴趣。
只不过因为大明皇帝向英国提出了平等互惠的贸易主张,强制性的规定大明贸易商船归国时必须采购一定数额的英国商品,才刺激了英国呢绒业的进一步发展,让英国的呢绒业在近10年来一直处于繁荣状态。
10年前英国出口的呢绒还不到20万匹,但是到了1**1年光是出口中国的呢绒就超过了20万匹,其中上等的宽幅呢绒约占近四分之一,而廉价的新呢绒约占四分之三。
上等的宽幅呢约16英镑1先令11便士每匹,粗绒2英镑7先令每匹,长发绒3英镑1先令4便士每匹,总价值接近百万英镑,占了英国呢绒出口总数的近一半。也就使得英国势力强大的呢绒商会始终站在了支持中英互惠贸易的立场。
虽然内务府一开始在呢绒贸易中是亏损的,但自从皇帝陛下重新设计了军服,把这种比棉布、丝绸更为笨重的纺织品用于军队之后,呢绒在大明就开始慢慢变得受欢迎了起来。新式军服使用呢绒显然比用棉布和丝绸更为挺括,而皇帝带头穿用呢绒服装之后,京城的勋贵也开始把这种色彩不够华丽的纺织品当成了自己艰苦朴素的象征。
上等的宽幅呢绒被勋贵和高级军官们所消费了,而廉价的新呢绒则成为了中下级军官们的日常服饰。当京城穿用呢绒的风气形成之后,很快就传播到了地方甚至是海外。这样一来从英国进口的呢绒终于不再亏本了,但是大明的商人们却看中了这个新兴起来的纺织品市场。
大明的军队数以百万计,即便去掉南方那些不适合穿用呢绒的地区,一年最起码也能消耗上百万匹呢绒制作的冬装,这还没提蒙古、**、日本等地区的军队呢。
再加上,此前皇帝从海外收购的美利奴等绵羊差不多在河北、承德等地形成了群落,国内并不是没有羊毛原料来源了。因此,一些大明商人们正千方百计的想要从英国这边弄些工匠回去,在国内设立呢绒制造工厂,以赚取更多的利益。
英王查理一世再次对出口呢绒加税的行为,刚好给了这些大明商人一个借口,让他们开始缩减呢绒订单,并把原因推到了英王加税的头上。
库尔缠知道这些商人的小算盘,但也只是给他们下达了一个底线,要求他们缩减的份额不得超过上一年度的10%。毕竟库尔缠知道,皇帝之所以要维持着呢绒贸易的目的,可不是为了这么一点点经济利益,而是要让英国的商人和民众更为倾向于同大明结盟的立场。
两国结盟对于大明的未来好处,他一时还未能看到,但自从中英呢绒贸易额度不断上升之后,大明商船在大西洋内的安全更加受到英国海军的重视了。原本抵触中国商船直接进行跨洋贸易,宣称应该由英国商船运输进入英国货物的声音,已经完全被呢绒商会给压制了下去。在英国,大明商船和商人享受到了本国的待遇。
现在因为英王对于出口呢绒的加税行动,呢绒商人、毛纺织工人、羊毛商人、乡村地主都受到了一个极大的挫折,也令的原本左右摇摆的城市居民,现在转而开始倒向议会了。
所以工作对于制造业的工人们来说是关系着生存的重大问题,但是英王对出口货物的增加税收,特别是对英国出口的大宗货物毛纺织品的加税,就是在削减英国毛纺织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了。
早在1565年,英国呢绒出口就占到了英国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78%,到了17世纪30年代,呢绒的出口价值依旧占据了英国出口商品总额的四分之三。由于英国的呢绒产业所需羊毛完全出自本国自产,因此在呢绒业的背后,还存在着乡村地主和羊毛商人的庞大利益。
而大量毛纺织业工坊往城市集聚的过程里,又为城市附近的地主带去了大量粮食和副食品订单,从而刺激了城市附近乡村的农业生产。
但是英国呢绒在海外市场上并不是没有竞争对手的,比如英国对面的荷兰、法国南部和西班牙、意大利的呢绒制造商们,都是英国呢绒商们强劲的对手。更不必提,随着中国、印度印花棉布的输入,欧洲的呢绒市场也开始了萎缩。
而东方的印度、中国虽然人口基数庞大,但是两地因为气候的特点和本国就有更出色的棉布、锦缎等纺织品,对于又贵又重且色彩单调的呢绒并没有什么兴趣。
只不过因为大明皇帝向英国提出了平等互惠的贸易主张,强制性的规定大明贸易商船归国时必须采购一定数额的英国商品,才刺激了英国呢绒业的进一步发展,让英国的呢绒业在近10年来一直处于繁荣状态。
10年前英国出口的呢绒还不到20万匹,但是到了1**1年光是出口中国的呢绒就超过了20万匹,其中上等的宽幅呢绒约占近四分之一,而廉价的新呢绒约占四分之三。
上等的宽幅呢约16英镑1先令11便士每匹,粗绒2英镑7先令每匹,长发绒3英镑1先令4便士每匹,总价值接近百万英镑,占了英国呢绒出口总数的近一半。也就使得英国势力强大的呢绒商会始终站在了支持中英互惠贸易的立场。
虽然内务府一开始在呢绒贸易中是亏损的,但自从皇帝陛下重新设计了军服,把这种比棉布、丝绸更为笨重的纺织品用于军队之后,呢绒在大明就开始慢慢变得受欢迎了起来。新式军服使用呢绒显然比用棉布和丝绸更为挺括,而皇帝带头穿用呢绒服装之后,京城的勋贵也开始把这种色彩不够华丽的纺织品当成了自己艰苦朴素的象征。
上等的宽幅呢绒被勋贵和高级军官们所消费了,而廉价的新呢绒则成为了中下级军官们的日常服饰。当京城穿用呢绒的风气形成之后,很快就传播到了地方甚至是海外。这样一来从英国进口的呢绒终于不再亏本了,但是大明的商人们却看中了这个新兴起来的纺织品市场。
大明的军队数以百万计,即便去掉南方那些不适合穿用呢绒的地区,一年最起码也能消耗上百万匹呢绒制作的冬装,这还没提蒙古、**、日本等地区的军队呢。
再加上,此前皇帝从海外收购的美利奴等绵羊差不多在河北、承德等地形成了群落,国内并不是没有羊毛原料来源了。因此,一些大明商人们正千方百计的想要从英国这边弄些工匠回去,在国内设立呢绒制造工厂,以赚取更多的利益。
英王查理一世再次对出口呢绒加税的行为,刚好给了这些大明商人一个借口,让他们开始缩减呢绒订单,并把原因推到了英王加税的头上。
库尔缠知道这些商人的小算盘,但也只是给他们下达了一个底线,要求他们缩减的份额不得超过上一年度的10%。毕竟库尔缠知道,皇帝之所以要维持着呢绒贸易的目的,可不是为了这么一点点经济利益,而是要让英国的商人和民众更为倾向于同大明结盟的立场。
两国结盟对于大明的未来好处,他一时还未能看到,但自从中英呢绒贸易额度不断上升之后,大明商船在大西洋内的安全更加受到英国海军的重视了。原本抵触中国商船直接进行跨洋贸易,宣称应该由英国商船运输进入英国货物的声音,已经完全被呢绒商会给压制了下去。在英国,大明商船和商人享受到了本国的待遇。
现在因为英王对于出口呢绒的加税行动,呢绒商人、毛纺织工人、羊毛商人、乡村地主都受到了一个极大的挫折,也令的原本左右摇摆的城市居民,现在转而开始倒向议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