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张溥分析自己的处境,还算是头头是道,让崔呈秀不由少了许多抵触的情绪,认真的倾听起对方的话语。但是听到张溥给出的解决办法,居然是找一个人取代自己,崔呈秀顿时有些失望了起来。
对于自己现在的处境,其实张溥不说,崔呈秀心中也是很清楚的。自从他加入到皇帝这一方支持朝廷推行改革,他就和黄立极、冯铨、徐光启等人成为了改革派士大夫们的领袖。
虽然大家都是支持改革的,但是各个团体之间还是有着不少差异的。比如他和黄立极、冯铨三人所代表的团体,应当是属于被解散的阉党和北方士绅的混合体,他们支持改革的态度其实并不坚决,只是为了避免新皇上位后被政治清算,而不得不投向皇帝支持改革。
在崔呈秀、黄立极、冯铨等人看来,支持崇祯推行改革虽然损害了士绅阶层的利益,但是不支持皇帝的后果是,他们这些人将会被直接从士绅阶层中驱离出去。两权相害,自然是要取其轻。
不过等到大明的改革延续到今日,他们所代表的身后那些士绅,已经从朝廷的改革中获得了足够的好处。凭借着掌握朝廷改革内幕的他们,总是能够先一步领先于朝廷颁行的政策,从而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
到了崇祯十四年,支持改革的北方士绅们,大多已经脱离了过去依靠土地吃饭的传统,进入到了投资工商业或是依靠股息作为生活主要来源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购买一块田地,收回本钱大约需要20-25年,这是指平常年景的收成,不包括荒年和丰收年份。如果是在江南一些地区的田地,甚至需要30-40年才能回本。
但是投资金银铜之外的各种矿山,5-8年也就收回了成本。至于各种棉纺织工坊,大约也就是3-5年收回成本。而像唐山这样的大型冶铁厂,收回成本也不会超过10年。至于投资风险极大的海外贸易或是捕鲸业,只要船只不出现意外,基本上当年就能收回投资。
当然,除了这些行业之外,还有更为安全的投资,那就是铁路建设。仅仅在去年,上海到南京之间的这段铁路,每七天一公里铁路就能盈利33个大明元。这就是说,光是去年的盈利就已经足够再修建一条全新的沪宁铁路了。
而此时距离沪宁铁路建成通车还只有三、四年而已,且整条沪宁铁路的专营权在数次变动之后已经延迟到了35年,这就等于接下来近30年里,对于沪宁铁路的股东来说,都属于净收益了。
虽说沪宁铁路是目前大明运营的最好的一条铁路,但是这种低风险高回报的建设事业,立刻赢得了大明士绅商人的瞩目。就连那些一向抱着土地不肯放手的守旧士绅们,也开始提出要维护本省人的利益,本省铁路应该由本省绅民投资,而不是交给外省人牟取利益。
对于依靠改革政策先行踏足于工商业的北方士绅来说,这些地方上守旧士绅提出的狭隘乡土观念,显然是难以让他们接受的,虽然这种说法对于传统的大明社会来说是极有号召力的。
由是,这些先行投资于工商业,把自己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北方士绅们,改变了一直以来为改革政策被动推动的姿态,开始转而主动谋求将大明目前的改革继续向南方扩散,并深入到社会基层中去。
如此一来,过去虽然站在改革派立场,但是行事显得过于软弱的首辅钱谦益,自然也就被这些利益驱动下的北方士绅们所不耐。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位更为坚定的改革派官员取代钱谦益,对那些地方上的守旧官员和士绅予以严厉的打击,好让他们生产的工业品能够畅通无阻的进入到地方,就像他们仰仗着大明的军舰将自家的商品输入到海外各地区一样。
随着黄立极的退仕,能够领导这些士绅的也就剩下了冯铨和崔呈秀,而这些支持他们两人的力量,也正是让他们两人能够躲过政治清算,立足于朝堂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这些北方士绅们的支持,仅仅凭借着皇帝的庇护,他们也只能躲在家中苟延残喘了。
所以,只要崔呈秀不想滚回乡下去数星星,他就不能失去背后这些士绅们的支持。至于张溥所言,找一个人取代自己,崔呈秀并不是没有想过,但是能够取代自己而又能够获得身后这些士绅们认可的人,基本又都是他所控制不了的对象,他总不能辛辛苦苦为他人做嫁衣裳吧。
对于自己现在的处境,其实张溥不说,崔呈秀心中也是很清楚的。自从他加入到皇帝这一方支持朝廷推行改革,他就和黄立极、冯铨、徐光启等人成为了改革派士大夫们的领袖。
虽然大家都是支持改革的,但是各个团体之间还是有着不少差异的。比如他和黄立极、冯铨三人所代表的团体,应当是属于被解散的阉党和北方士绅的混合体,他们支持改革的态度其实并不坚决,只是为了避免新皇上位后被政治清算,而不得不投向皇帝支持改革。
在崔呈秀、黄立极、冯铨等人看来,支持崇祯推行改革虽然损害了士绅阶层的利益,但是不支持皇帝的后果是,他们这些人将会被直接从士绅阶层中驱离出去。两权相害,自然是要取其轻。
不过等到大明的改革延续到今日,他们所代表的身后那些士绅,已经从朝廷的改革中获得了足够的好处。凭借着掌握朝廷改革内幕的他们,总是能够先一步领先于朝廷颁行的政策,从而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
到了崇祯十四年,支持改革的北方士绅们,大多已经脱离了过去依靠土地吃饭的传统,进入到了投资工商业或是依靠股息作为生活主要来源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购买一块田地,收回本钱大约需要20-25年,这是指平常年景的收成,不包括荒年和丰收年份。如果是在江南一些地区的田地,甚至需要30-40年才能回本。
但是投资金银铜之外的各种矿山,5-8年也就收回了成本。至于各种棉纺织工坊,大约也就是3-5年收回成本。而像唐山这样的大型冶铁厂,收回成本也不会超过10年。至于投资风险极大的海外贸易或是捕鲸业,只要船只不出现意外,基本上当年就能收回投资。
当然,除了这些行业之外,还有更为安全的投资,那就是铁路建设。仅仅在去年,上海到南京之间的这段铁路,每七天一公里铁路就能盈利33个大明元。这就是说,光是去年的盈利就已经足够再修建一条全新的沪宁铁路了。
而此时距离沪宁铁路建成通车还只有三、四年而已,且整条沪宁铁路的专营权在数次变动之后已经延迟到了35年,这就等于接下来近30年里,对于沪宁铁路的股东来说,都属于净收益了。
虽说沪宁铁路是目前大明运营的最好的一条铁路,但是这种低风险高回报的建设事业,立刻赢得了大明士绅商人的瞩目。就连那些一向抱着土地不肯放手的守旧士绅们,也开始提出要维护本省人的利益,本省铁路应该由本省绅民投资,而不是交给外省人牟取利益。
对于依靠改革政策先行踏足于工商业的北方士绅来说,这些地方上守旧士绅提出的狭隘乡土观念,显然是难以让他们接受的,虽然这种说法对于传统的大明社会来说是极有号召力的。
由是,这些先行投资于工商业,把自己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北方士绅们,改变了一直以来为改革政策被动推动的姿态,开始转而主动谋求将大明目前的改革继续向南方扩散,并深入到社会基层中去。
如此一来,过去虽然站在改革派立场,但是行事显得过于软弱的首辅钱谦益,自然也就被这些利益驱动下的北方士绅们所不耐。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位更为坚定的改革派官员取代钱谦益,对那些地方上的守旧官员和士绅予以严厉的打击,好让他们生产的工业品能够畅通无阻的进入到地方,就像他们仰仗着大明的军舰将自家的商品输入到海外各地区一样。
随着黄立极的退仕,能够领导这些士绅的也就剩下了冯铨和崔呈秀,而这些支持他们两人的力量,也正是让他们两人能够躲过政治清算,立足于朝堂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这些北方士绅们的支持,仅仅凭借着皇帝的庇护,他们也只能躲在家中苟延残喘了。
所以,只要崔呈秀不想滚回乡下去数星星,他就不能失去背后这些士绅们的支持。至于张溥所言,找一个人取代自己,崔呈秀并不是没有想过,但是能够取代自己而又能够获得身后这些士绅们认可的人,基本又都是他所控制不了的对象,他总不能辛辛苦苦为他人做嫁衣裳吧。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恩星小说只为原作者苏长清王承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苏长清王承恩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