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朝廷最终还是会让步的。而借亢氏一案向朝廷发难,显然是极好的借口。
姜瓖想着自己又不是想要造反,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家业而已。他家数代替朝廷守卫边疆,现在三兄弟更是分别镇守一方,难道朝廷还能因为他抱怨了几句就对付他这等忠良臣子吗?若是如此,今后谁还肯替朝廷卖命。
姜瓖的理想的确是美好的,不过这现实显然有些残酷。这一次朝廷完全不按套路来啊,连给他们重新站队的机会都不给,就直接电闪雷鸣了。
而本是在边上抱怨了几声的姜瓖兄弟,现在却正正的对上了这场风暴。姜瓖一边为自己下落不明的兄弟担忧着,同时也对自己被召去京城的命令感到了恐惧,于是不由召来了本地交好的士绅和亲近的心腹进行了商议。
天可怜见,姜瓖敢发誓,他召集这些人不过是想要商议下对策,绝没有什么起兵造反的心思。在大同镇撤销了许多军事职能之后,他这个大同总兵手里掌握的士兵不仅比过去少了许多,而且在城内也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是大同最高的军事长官了。
原先宣大地区视为一体,统一由宣大总督主持军政和民政。不过宣大总督的驻地在阳和,宣府和大同各有一巡抚和一总兵坐镇。巡抚虽然负有全面领导的责任,但是总兵却是当地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本地的军务。
而自从**谋部成立,朝廷对于边疆官职进行改革之后,丰大总督取代了宣大总督。漠南草原被并入大明之后,大明的边疆继续向北拓展,承德和漠南草原已经成为了新的北方边疆,这样原本宣大地区的军事地位就开始下降,宣府和大同之间的政治联系就被切断。
宣府重新被划分到了河北境内,而两地巡抚身上赞理军务的职权也被极大的消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受**谋部和地方总督府双重领导的地方都督府的出现,获得了管理地方军队和军政的权力。
也就是说,现在在大同城内有着三个省级实权衙门。管理地方行政并领导军队的巡抚衙门;负责大同城市治安及地方守备部队的总兵衙门;管理总兵衙门和本地野战部队及军队后勤,并协调军队和地方关系的丰大都督府。
也就是说,姜瓖这个大同总兵如果没有得到丰大都督府的批准,他不仅不能调动城中的军队,甚至连武器库都打不开。否则的话,就是实质性的造反。
在边军没有改制之前,大同城内有接近3万明军。改制之后,城内的军队大约还不到八千,其中有守备都督府的一营新军,巡抚衙门下的一个标营,两者共计约2000人,剩下的六千就是总兵衙门管理的守备部队。
此外,城内还有着维持治安的数百警察,紧急时刻倒也能够当做一只军事力量使用。虽然姜瓖手上的兵力在城内超过了朝廷的力量,但是在城北门外不到3里处,就有着一座野战军的营地,驻扎着3千多将士。
以这样的力量对比,姜瓖并不觉得自己造反有任何胜算。毕竟野战军的训练,他也是亲眼目睹过的。这些野战军的将士也许还不及传说中的那些满人,但是打他手下的这些守备军,一个对付两三个应该没有问题。
因此只要他在短时间内不能封闭全城,让这些野战军冲入城内,就是起兵失败的开始。
所以,深明事理的姜瓖就一直没往起兵的方向想。他召集众人过来,一是想听听众人有什么好的主意让他度过难关;二是想要看看这些人听了朝廷传来的消息之后,会不会出卖他;三则是希望能够让大家集一笔款项出来,好给他上京时走一走权要的门路。
但是他没能预料到的状况出现了,那些士绅地主们虽然听出了他要钱的暗示,却一个个装做听不明白,死活不往拿钱消灾的路子上想。
而他的那批亲信将领,在这场军队改制中正是利益受损者。大明边军的将领想要出头,最重要的不是有战功而是要有钱。大明的武臣爱钱,文官更爱钱,想要往上爬升,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就如毛文龙这等拿命拼出来的东江镇,为了获得朝廷的支持,也不得不挪用军费去贿赂执政大臣。
身为武臣想要赚钱,一是克扣下属军饷,贪墨军资;二则是**,驱使部下为自己劳作。军制改革之后,后勤部的组建断了他们这些中层将领的财路不说,**谋部更是夺取了他们对于部下升迁的控制权力,这自然也就引起了这些将领们的不满。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恩星小说只为原作者苏长清王承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苏长清王承恩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