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会让这些互相之间沾亲带故的蒙古亲贵们人人自危而已。
令周后出面安抚了这些蒙古贵戚之后,时间终于进入到了崇祯十三年。于此同时,沈阳方面终于派出了求和使者,表示愿意释放被抓的明国商人,希望两国之间恢复到之前的和平状态。
满清自崇德元年改制之后,黄台吉就把原来的文馆改成了内国史、内秘书,内弘文三院,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辑实录史书,撰拟郊祭祝文诰命册文等事。内秘书院掌起草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向皇帝皇子进讲。
这内三院已经非常类似于大明的内阁,只不过还没有成为满清的权力中枢,现在只是黄台吉用以牵制六部和满洲八旗亲贵的幕僚机制。
黄台吉此次派出的使者,正是弘文院大学士希福,这位出身赫舍里氏,隶满洲正黄旗的满人文臣,正是黄台吉的心腹大臣,而他也不是第一次来北京了。相比于他上一次出使北京,这一次希福摆出的姿态就更低了些。
作为黄台吉的心腹智囊,他很了解现在满清所面临的危局。过去满人还可以依仗自己的赫赫武功,从而在明人面前保持一种优越感。但是,明军冒险进攻营口的这样一只孤军,满人都无法将之留下,像希福这样的人物自然能够察觉到明清两国之间的力量正在发生着变化。
让人遗憾的是,这种变化对于满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好不容易从深山野林中走了出来,在沈阳成了了属于满人的国家,像希福这样的满人自然不会愿意再被明人赶回深山老林中去。
更何况,已经熟悉了城市生活的满人在回到深山老林中后,还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一个问题。哪怕是最底层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也远比缺衣少食的山林部族好的多。最起码,满人自从搬进了沈阳城之后,新生儿的生存几率就远比过去高出了数倍,正是这种出生率和存活率,才能够支持住满人经年累月的战争行动。
而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年轻的满人就已经生疏于围猎射箭的技艺,这种状况之严重,甚至都需要努尔哈赤亲自发文进行警告了。到了黄台吉登基之后,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了,甚至于为了让满人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黄台吉不得不数次下令禁止满人亲贵购买明国的奢侈品和吸食烟草、养戏班子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年轻的满人,其生活习惯已经极度接近大明的富庶之家。这些年轻满人对此尚且都不满足,再让他们退回到从前的山林生活,这无疑就是要他们去死。
所以为了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像希福这样的满人精英,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曾经想要和蒙古人一样入主中原的野望,已经让位于让满清生存下去这个目标。
黄台吉也许有着很大的野心,但却绝不是一个盲目自大的妄人。面对现实,他终于还是选择了先退后一步,整理好内部关系之后再做打算。
而希福就是来替黄台吉执行这个意志的,就像大明以缓和对满清的外部压力来刺激满清内部斗争的激化一样,黄台吉希望能够以自己的低头来换取明国内部的分裂。和满清一样,大明内部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收回辽东的。
对于那些南方士绅出身的官吏来说,在经历了这么多次对清战争的挫折之后,他们已经失去了收回辽东同满人战斗下去的勇气。在他们看来,能够保持住目前对于满清的优势,不让满人越过北方防线,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如果为了强求恢复全辽,而再来一次北伐失败,破坏了当前的和平局面,对于这些官员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更何况,从某些阴暗的角度来看,和满人保持战争受利的是谁?还不是那些武人和皇帝本人么。正因为同满人保持着这场战争,才使得帝国的财政一直向军队倾斜,也令皇帝保持着高度的集权,并迫使文官们推动改革,令他们的自身利益受到了损失。
和满人占据了辽东的屈辱感相比,更令这些官员们感到痛恨的,反而是动了他们利益的**。如果能够就此达成和平,这些官员们也就能够大规模的削减军队开支,从而抑制住皇帝的权力。
只不过令希福没有想到的是,明国借口新年放假的关系,将他搁置在了一边近半个月。虽然没有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也令希福变得有些心浮气躁了起来。
和他上一次到来,北京城似乎又改变了许多,不过希福并没有关心这些。这些日子吸引他注意力的,只有北京图书馆这一处去处,馆内收藏的诸多书籍,总算是消除了他不少焦虑。
令周后出面安抚了这些蒙古贵戚之后,时间终于进入到了崇祯十三年。于此同时,沈阳方面终于派出了求和使者,表示愿意释放被抓的明国商人,希望两国之间恢复到之前的和平状态。
满清自崇德元年改制之后,黄台吉就把原来的文馆改成了内国史、内秘书,内弘文三院,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辑实录史书,撰拟郊祭祝文诰命册文等事。内秘书院掌起草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向皇帝皇子进讲。
这内三院已经非常类似于大明的内阁,只不过还没有成为满清的权力中枢,现在只是黄台吉用以牵制六部和满洲八旗亲贵的幕僚机制。
黄台吉此次派出的使者,正是弘文院大学士希福,这位出身赫舍里氏,隶满洲正黄旗的满人文臣,正是黄台吉的心腹大臣,而他也不是第一次来北京了。相比于他上一次出使北京,这一次希福摆出的姿态就更低了些。
作为黄台吉的心腹智囊,他很了解现在满清所面临的危局。过去满人还可以依仗自己的赫赫武功,从而在明人面前保持一种优越感。但是,明军冒险进攻营口的这样一只孤军,满人都无法将之留下,像希福这样的人物自然能够察觉到明清两国之间的力量正在发生着变化。
让人遗憾的是,这种变化对于满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好不容易从深山野林中走了出来,在沈阳成了了属于满人的国家,像希福这样的满人自然不会愿意再被明人赶回深山老林中去。
更何况,已经熟悉了城市生活的满人在回到深山老林中后,还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一个问题。哪怕是最底层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也远比缺衣少食的山林部族好的多。最起码,满人自从搬进了沈阳城之后,新生儿的生存几率就远比过去高出了数倍,正是这种出生率和存活率,才能够支持住满人经年累月的战争行动。
而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年轻的满人就已经生疏于围猎射箭的技艺,这种状况之严重,甚至都需要努尔哈赤亲自发文进行警告了。到了黄台吉登基之后,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了,甚至于为了让满人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黄台吉不得不数次下令禁止满人亲贵购买明国的奢侈品和吸食烟草、养戏班子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年轻的满人,其生活习惯已经极度接近大明的富庶之家。这些年轻满人对此尚且都不满足,再让他们退回到从前的山林生活,这无疑就是要他们去死。
所以为了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像希福这样的满人精英,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曾经想要和蒙古人一样入主中原的野望,已经让位于让满清生存下去这个目标。
黄台吉也许有着很大的野心,但却绝不是一个盲目自大的妄人。面对现实,他终于还是选择了先退后一步,整理好内部关系之后再做打算。
而希福就是来替黄台吉执行这个意志的,就像大明以缓和对满清的外部压力来刺激满清内部斗争的激化一样,黄台吉希望能够以自己的低头来换取明国内部的分裂。和满清一样,大明内部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收回辽东的。
对于那些南方士绅出身的官吏来说,在经历了这么多次对清战争的挫折之后,他们已经失去了收回辽东同满人战斗下去的勇气。在他们看来,能够保持住目前对于满清的优势,不让满人越过北方防线,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如果为了强求恢复全辽,而再来一次北伐失败,破坏了当前的和平局面,对于这些官员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更何况,从某些阴暗的角度来看,和满人保持战争受利的是谁?还不是那些武人和皇帝本人么。正因为同满人保持着这场战争,才使得帝国的财政一直向军队倾斜,也令皇帝保持着高度的集权,并迫使文官们推动改革,令他们的自身利益受到了损失。
和满人占据了辽东的屈辱感相比,更令这些官员们感到痛恨的,反而是动了他们利益的**。如果能够就此达成和平,这些官员们也就能够大规模的削减军队开支,从而抑制住皇帝的权力。
只不过令希福没有想到的是,明国借口新年放假的关系,将他搁置在了一边近半个月。虽然没有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也令希福变得有些心浮气躁了起来。
和他上一次到来,北京城似乎又改变了许多,不过希福并没有关心这些。这些日子吸引他注意力的,只有北京图书馆这一处去处,馆内收藏的诸多书籍,总算是消除了他不少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