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极清了清嗓子,神情凝重的向崇祯问道:“臣想和陛下说的,是大明时报上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做《论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篇文章虽然看似符合孟子的民本思想,但内里却大不相同。此文刊登出来之后,不仅士林中人对此文争论不已,就连朝中不少官员也觉得,这篇文章似乎有些偏离正道了。
臣知道,这苏长青乃是陛下用以在大明时报上刊文的一个笔名,是以臣想要请教陛下,陛下写作此文究竟有何意图?”
看着黄立极的神情,朱由检终于打消了想要随意搪塞的念头,他沉吟了许久才开口说道:“朕的意思么,在这篇文章里不是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么。
人民、君主和士大夫都应当清楚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所在,只有大家都在各自的权利和责任范围内行事,我们才能消除国内现在的各种矛盾不是么?”
黄立极皱了皱眉头,他觉得崇祯依然没有将真心话完全说出来,于是便干脆的说道:“陛下可知,您这篇文章一经刊出,有许多官员就认为,此文混淆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本意。
孟子所言之民,乃读书识理之士,非普通之百姓也。此文声称人民应当明晰、了解、争取自己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此一来,陛下将地方上的士绅置于何地?
今日国朝之根本实在士绅而不在小民,江南之地士绅占九,而小民占一;其他各省之地士绅占之六、七,而小民占之三、四;唯有北方各省及西南边陲之地,经过民乱、天灾、朝廷之调整,方有士绅三、四,而小民六、七。
陛下怜悯小民而得罪士绅,恐怕不是国家之福。更何况,若是民众之势大涨,士绅之权固然是大是衰减,可朝廷之权难道就不被民众所质疑了吗?”
黄立极的直言不讳,倒是让崇祯也难以再遮掩下去了,他叹了口气说道:“首辅考虑的不可谓不现实,但是朕所关注的却同首辅有所不同。只是,朕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黄立极的表情突然放松了下来,他换了一个舒服一些的坐姿,然后抬头望了望窗外的阳光后说道:“陛下这间会客室的确很不错,阳光这么晒进房间来很是温暖,臣今日下午也恰好没有其他事情,只要陛下开口,臣倒是很乐意一直听下去。”
朱由检楞了片刻,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虽说从他登基开始,就开始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去改造眼前的大明,这种改变他视之为改革。
但是在黄立极等协助他推动改革进程的官僚来看,所谓的改革就是类似于张江陵推行的政治和社会改良,此种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延续大明王朝的道统和法统的生命。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这些推动改革官员们只是想要延续王朝的生命,而不是想要打破眼前的旧社会建立出一个新社会来。
大明的改革进行了四年之后,北方各省特别是京畿一带,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不彻底的土地变革和对工商业的大力扶持下,北京和天津已经开始了快速的向工业城市的转换过程。
四年前,天津不过是北京的附属城市,也是江南漕运进入京城的中转站,与其说它是一座城市,倒不如说是一座大仓库。但是今日的天津却是北方最大的出口贸易港口,各种新兴的工坊都建在此处。工厂主、贸易商人和各行业的工人、船员组成了这座城市的中坚力量。
至于北京,这座北方最庞大的城市,也从一座纯消费型的城市开始变成了制造财富的产业城市。外城区和城市外围增长最快的产业莫过于棉纺织业和机械制造业。
曾经数以万计的匠户,数以十万计的军户及其他城市平民,开始脱离了为皇室、勋戚、官僚提供专门服务的命运,他们开始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努力劳动,追逐财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效果就逐渐显现了,它打破了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然后以金钱为纽带重新构筑了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各方联系。
如果说在四年前,有人向崇祯询问,北京城究竟有多少人的话,他一定会回答:“大约也就三、四万吧,剩下的那些不过是会说话的牛马而已,他们没有任何思考的能力,只能服从于主人的命令。”
但是在四年后,崇祯就会回答:“这个城市起码有三、四十万认为自己是人的人,而剩下的那些牛马也正慢慢在觉醒。”
市民阶层的出现,也就意味着京城内勋贵和士绅地位的下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恩星小说只为原作者苏长清王承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苏长清王承恩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