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极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崇祯的赞成,黄立极思索了极短的时间,便向皇帝建议,让温体仁去负责南京乡试舞弊案的调查。
对于黄立极提出的这个人选,朱由检也极为赞成,虽然这个人看起来没有什么出色之处,但是朝堂上每次出现争执的时候,温体仁都紧紧的跟在了自己的身后。对于这样的案子,其他人也许还会有所顾忌旁人的眼光,但是这位看起来似乎不会有违自己的任何意愿。
黄立极刚刚同崇祯确定了南京乡试舞弊案的处理方式,这才猛然生起了一些疑惑,他不由试探着向皇帝询问道:“陛下既然对此案已经胸有成竹,为什么一直迟迟不对内阁下达旨意呢?”
朱由检把玩了一会手中的空茶盏之后,才开口说道:“因为我也不确定,这么做究竟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像复社这样有自己政治理念的社团自然应当有所控制,但是加入复社的成员,却也并不都是野心勃勃之辈,他们中的一些人,的确是相信了复社的理念而加入的。
如果不是这次的南京乡试舞弊案子,朕其实还是想要再看一看,复社中的这些人,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但是因为这次的案子,朕不得不抢先打压复社,虽然因此保住了朝廷在科举和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成果。但是这也打压了那些,想要帮助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的政治热情。
我一直都认为,光靠权力、谋略、制度这些东西,是无法改变一个渐趋没落的王朝的,没有人民自发的,想要改变这个国家的热情和努力。再完美的改革方案,也不过是某些腐朽官员用来打劫百姓的屠刀罢了。
想要变革一个国家,不只是高居于庙堂之上衮衮诸公的任务,而应当是这个国家各个阶层一起奋斗努力的目标。为了保住现有的改革成果,却打压了一部分想要变革这个国家的士子,这正是朕迟迟不能做出决定的原因。”
黄立极沉默了片刻,终于对着崇祯建议道:“陛下爱惜人才的心思,臣也是深感钦佩的。既然陛下有这样的想法,臣以为倒是不妨叮嘱下温体仁,让他处理此事时把握好分寸,也就是了。此次勾销了复社中举士子的名额,已经足够对复社的名声造成了打击,臣以为对于这些士子也不易过于追究了,是不是禁止这些士子三年内不得再次参与考试,以为最后的处分。”
朱由检看着黄立极甚为满意的说道:“先生不愧是朕之首辅,方方面面都能照顾的很周到,这事便按照先生的意思去办吧。不知接下来,先生还有什么事要和朕商议吗?”
此刻黄立极心里也有种说不出的郁闷感,明明事情都是按照崇祯的意思进行的,但是当他把这个结论带回去,恐怕其他人都会以为,他再一次绕过了内阁同僚,和皇帝私下达成了这个结论。
不过很快他便将这点郁闷抛之脑后,转而说起了第二件事情,“不知陛下对于辽西肃反敌奸的行动,是否有所关注呢?臣今日也想和陛下说说,这辽西肃反一事。”
对于黄立极在南京乡试一事上表现出来的态度,朱由检还是感到满意的。虽然在打压南方士绅官僚这件事上,他和黄立极等人的立场是一致的,但是并不代表他希望看到南方士绅官僚彻底被压制的局面。
没有努尔哈赤率领女真一族在东北的兴起,大明内部就不会出现想要变革政治的士大夫;同样,没有了南方士绅官僚在朝堂上的反对声音,这些北方士绅官僚们也就失去了,继续跟随他变革社会的动力。
在这个时代,除了朱由检自己能够看到改革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之外,其他官员对于改革的期待,不过是保证大明在他们手中不出问题而已。如果没有外部压力的逼迫,大明现在所进行的这场社会变革,在解决了短时间内大明存继的问题之后,也许就该熄火停车了。
掌握着这辆改革列车前进方向的朱由检,自然不愿,也不能停下来。平衡南北士人、改革派和守旧派之间的平衡,也就成了他眼下最为棘手的任务。
听到黄立极转换了话题之后,朱由检也摇头甩掉了脑子里的一些胡思乱想,他随即回道:“肃反这件事吗,朕还是清楚的。刑部的惠侍郎不是刚刚发回了一份奏章吗?朕已经看过了,先生可是有什么看法吗?”
黄立极顿时看着崇祯说道:“陛下,臣和内阁诸位同僚以为,此次辽西镇肃反一事,似乎做的有些过头了。惠侍郎发回的奏章中所夹带的处分名单中,要求判以死刑的人员达到了279人,流放至海外的军民则多至1379户。
臣等了解了下这份名单,发现其中三成七的人员都是出身于原辽东大户,剩下的才属于军户出身。陛下,这些大户虽然因为战乱逃离了家园,但是他们在辽东逃亡难民中还是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原本针对军队的肃反,现在却将这么多大户人家涉及在内,岂不是让辽东百姓人心浮动,失去对朝廷的信任?
而且臣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恩星小说只为原作者苏长清王承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苏长清王承恩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