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学会的成员派驻到乡村建立小学,不仅可以解决乡村的教育工作,还能借此机会完成改革政策的宣传工作,这的确是一举两得的办法。
不过陛下,有一件事,学生还是想要请陛下解说一二,不知陛下是否愿意答应?”
对于夏允彝能够举一反三的表现,朱由检心里倒是愉快的很,能够这么快理解他的想法,只要夏允彝能够全心全意的去做青年学会的工作,那么对他来说,就能大大的减轻了自己身上的负担。
“行,你说来听听,朕尽量满足你的要求。”朱由检对他扬了扬手说道。
夏允彝注视着崇祯说道:“陛下在各地广设小学,选用的小学课本,不仅采用了简化字、标点符号、从左往右书写的格式,还选用了不少背离圣贤之道的偏颇之学。
学生就是想要请教,陛下设立这样的小学,究竟是想要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不识经典,不通金石之学,不明圣人之教诲,当这些学生从小学毕业之后,岂不是难以进入科场?他们学习的这些内容,同朝廷推行的改革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对于夏允彝的这个问题,倒是真让朱由检沉思了许久,他思前想后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谨慎的组织语言说道:“彝仲应当知道,农夫耕田,尚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说。
朝廷办学教育,自然也应当有一个目的。以彝仲来看,若是现在的县学教育上不进行改革,朝廷能够获得一批能够将大明治理成大同世界的人才吗?”
夏允彝苦思良久,终于还是摇了摇头说道:“恐怕不能。”
朱由检便继续说道:“那么以今日大明的教育政策,能够培养出一批,解决大明百姓温饱问题的人才吗?”
夏允彝倒很想说一声是,但是他思考再三,想到这两年在地方上见到的那些官吏士绅,终于还是摇着头说道:“如果朝廷能够真正选拔出士子中的人才,学生以为还是有机会再现隆万之治的。不过以现在的朝政来看,尚不可能。”
朱由检眯着眼睛冷静的说道:“就算是隆万之治,也还是没有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否则就不会有百姓将自己的口粮田也抵押给地主士绅的事情了。
朕之所以要推动改革,不仅仅是图一个隆万之治的虚名,而是要真正的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让百姓拥有一份土地,一切的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从土地中得来的。
如果大明八成的土地集中在三成不到的人口手上,那么剩下的七**口要如何依靠二成土地去养活自己?到了那个时候,百姓揭竿而起,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我大明现在的教育都是引导天下的读书人进入科场,以举业为目的。有的人从垂髫童子考到了苍苍白发,依旧不肯放弃,为什么会如此?
宋真宗赵恒有一首诗就说的很好: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以科举为目的的教育,教出来的无不是想要做官发财之人。他们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做官,梦想着一朝成名天下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做了官,自然就要发财,就要求田问舍,就要先让自己和家人享福。朕听说,下面的官员就有人说过,千里做官只为财,做官不发财,请他都不来啊。
彝仲以为,这样的士人能够做事么?他们若是进入了仕途,愿意去变革现在这个有利于他们做官发财的朝廷体制么?你觉得朕能够依靠这样一群人,完成大明的改革之路么?”
夏允彝默然无言,朱由检这才继续说道:“我们想要吃瓜还是吃豆,都必须要自己去种,不要去想着吃现成的。不然就只能尝到歪瓜烂豆。
朕广设小学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一群能够做事的人,能够支持朝廷改革的人。他们受到的教育并不是为了当官,自然也就不会奢望通过做官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就必然会支持大明的社会体系作出改变,让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有当底层的百姓被唤醒了想要改变命运的思想,朝廷现在推动的改革才不会人亡政息,改革才会拥有最为坚实的盟友。”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恩星小说只为原作者苏长清王承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苏长清王承恩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