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干阁臣在改革之前加上定语的小动作,崇祯神色如常,似乎对此全无发现。在内阁中确立了全面改革的共识,对于崇祯来说就等于是又前进了一步。
此前他和黄立极等人推动的各项改革,始终没有提出过一个完整的改革观念,因此在众人看来,更像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救时之策。
这也使得,当黄立极推出改革政策时,不仅在中枢有人反对,地方上对改革政策置之不理的官员更是比比皆是。
然而今日之后,中枢必然要形成一股改革的风潮,而失去了朝堂上反对改革的声音,地方上的支持守旧势力的官员必然会大受打击。而自然就会有人通过支持改革,来呼应中枢的改革声音,从而赢得仕途上的进步。
在众为阁臣以为这个话题将要结束的时候,朱由检却又开口说道:“刚刚朕已经和各位先生达成了论改革的必要性,那么接下来我们自然应当讨论一下,改革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黄立极看了一眼周围的同僚,便对着崇祯说道:“刚刚陛下倒是说过,改革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将大明维持下去?所以改革的目的是要澄清吏制和抑制兼并。”
朱由检看着他点了点头说道:“黄先生说的倒也不错,让这个国家维持下去,维护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的统治,这的确就是改革的目的。
但是朕不以为,澄清吏制和抑制兼并就是改革的最终目的。朕以为,改革最终的目的,应当是最终确立朝廷的基本职能。
朕以为朝廷的基本职能有两个,第一个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嗯,也就是指促进大明百姓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民间百姓有云:一日不死,要吃;三日不死,要穿。只要人活着,就必须要消费物质财富。衣食住行,都是百姓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如果大明的百姓竭尽全力的劳动,也无法满足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认为他们还会认同朝廷对他们的统治呢?所以想要维持国家的存在,朝廷就必须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
但是光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未必能够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因为土地的兼并集中,将会使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流向一小部分人的手中,而不是流向百姓手中。
所以朝廷就有了第二个基本职能,那就是利用国家的名义,对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进行重新分配。朕以为促使财富得到较为公平的分配方式,就是通过税收调节。
朝廷应当对那些占有了超过标准土地的地主,超过了标准财富的商人征收更多的税收,然后将这些税收用于公共建设,从而创造出足够的工作岗位,将物资财富重新分配给底层的百姓…”
对于崇祯提出的促进生产力和财富再分配这两个朝廷基本职能,黄立极等阁臣倒是一时没有完全明白过来,但是徐光启、李天经、郭允厚三人倒是立刻反应了过来,认为崇祯所言的朝廷职能一说甚有道理。
有了他们三人从旁解说,包括黄立极在内的几位内阁同僚,倒也接受了崇祯对于朝廷职能的新定义。
而有了这样的新认知,对于要不要中断同后金的贸易联系,自然也就得出了结论。显然对于削弱后金的实力或是维护大明的威望而言,保住上万工人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一些。
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之后,崇祯和内阁之间终于达成了一个新的平衡点,显然这一次皇帝占据了更多的主导权力。
二月初三,出征明国关内的后金军队终于越过了龙山,来到了一望无垠的东北平原上。当日后金大军出征时,将士们一片欢腾,穿山越林抵达蓟州长城外时,不过花了20多天。而当他们从原路返回时,士气受挫的后金军队,在白雪覆盖的原野和山林中却足足走了将近45日。
去的时候,后金军队人数超过3万,还有4、5万匹马匹。返回的时候,后金军队也保持着4万有余的人数,但是其中一万五、六千人是被强迫迁移而来的关门36部。
而这只军队随行的马匹牛羊超过了10余万头,但大部分都是被迁移而来的36部的财产。至于后金将士自己携带的战马,在长途跋涉中起码死伤了三分之一。
那些跟随后金军队出征的蒙古附庸部族,在这次作战中不仅没有得到好处,还丢失了不少部众。自然也就没有兴趣继续跟着后金回沈阳讨没趣了。态度还算恭敬的蒙古首领,过了龙山之后便跑去向黄台吉请辞。某些距离沈阳较远的蒙古部族,携带的人马也不多,干脆就趁着夜色脱离了队伍,连招呼都不愿意打了。
只有科尔沁部的人马,由于首领奥巴被黄台吉强留在身边,倒是一时不好告辞。虽然黄台吉和其他两位大贝勒都说此次出征未败,但是不管是蒙古各部的人马,还是女真八旗的将士,在行军之中都是垂头丧气的,实在是没有半点得胜而归的气势。
此前他和黄立极等人推动的各项改革,始终没有提出过一个完整的改革观念,因此在众人看来,更像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救时之策。
这也使得,当黄立极推出改革政策时,不仅在中枢有人反对,地方上对改革政策置之不理的官员更是比比皆是。
然而今日之后,中枢必然要形成一股改革的风潮,而失去了朝堂上反对改革的声音,地方上的支持守旧势力的官员必然会大受打击。而自然就会有人通过支持改革,来呼应中枢的改革声音,从而赢得仕途上的进步。
在众为阁臣以为这个话题将要结束的时候,朱由检却又开口说道:“刚刚朕已经和各位先生达成了论改革的必要性,那么接下来我们自然应当讨论一下,改革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黄立极看了一眼周围的同僚,便对着崇祯说道:“刚刚陛下倒是说过,改革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将大明维持下去?所以改革的目的是要澄清吏制和抑制兼并。”
朱由检看着他点了点头说道:“黄先生说的倒也不错,让这个国家维持下去,维护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的统治,这的确就是改革的目的。
但是朕不以为,澄清吏制和抑制兼并就是改革的最终目的。朕以为,改革最终的目的,应当是最终确立朝廷的基本职能。
朕以为朝廷的基本职能有两个,第一个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嗯,也就是指促进大明百姓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民间百姓有云:一日不死,要吃;三日不死,要穿。只要人活着,就必须要消费物质财富。衣食住行,都是百姓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如果大明的百姓竭尽全力的劳动,也无法满足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认为他们还会认同朝廷对他们的统治呢?所以想要维持国家的存在,朝廷就必须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
但是光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未必能够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因为土地的兼并集中,将会使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流向一小部分人的手中,而不是流向百姓手中。
所以朝廷就有了第二个基本职能,那就是利用国家的名义,对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进行重新分配。朕以为促使财富得到较为公平的分配方式,就是通过税收调节。
朝廷应当对那些占有了超过标准土地的地主,超过了标准财富的商人征收更多的税收,然后将这些税收用于公共建设,从而创造出足够的工作岗位,将物资财富重新分配给底层的百姓…”
对于崇祯提出的促进生产力和财富再分配这两个朝廷基本职能,黄立极等阁臣倒是一时没有完全明白过来,但是徐光启、李天经、郭允厚三人倒是立刻反应了过来,认为崇祯所言的朝廷职能一说甚有道理。
有了他们三人从旁解说,包括黄立极在内的几位内阁同僚,倒也接受了崇祯对于朝廷职能的新定义。
而有了这样的新认知,对于要不要中断同后金的贸易联系,自然也就得出了结论。显然对于削弱后金的实力或是维护大明的威望而言,保住上万工人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一些。
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之后,崇祯和内阁之间终于达成了一个新的平衡点,显然这一次皇帝占据了更多的主导权力。
二月初三,出征明国关内的后金军队终于越过了龙山,来到了一望无垠的东北平原上。当日后金大军出征时,将士们一片欢腾,穿山越林抵达蓟州长城外时,不过花了20多天。而当他们从原路返回时,士气受挫的后金军队,在白雪覆盖的原野和山林中却足足走了将近45日。
去的时候,后金军队人数超过3万,还有4、5万匹马匹。返回的时候,后金军队也保持着4万有余的人数,但是其中一万五、六千人是被强迫迁移而来的关门36部。
而这只军队随行的马匹牛羊超过了10余万头,但大部分都是被迁移而来的36部的财产。至于后金将士自己携带的战马,在长途跋涉中起码死伤了三分之一。
那些跟随后金军队出征的蒙古附庸部族,在这次作战中不仅没有得到好处,还丢失了不少部众。自然也就没有兴趣继续跟着后金回沈阳讨没趣了。态度还算恭敬的蒙古首领,过了龙山之后便跑去向黄台吉请辞。某些距离沈阳较远的蒙古部族,携带的人马也不多,干脆就趁着夜色脱离了队伍,连招呼都不愿意打了。
只有科尔沁部的人马,由于首领奥巴被黄台吉强留在身边,倒是一时不好告辞。虽然黄台吉和其他两位大贝勒都说此次出征未败,但是不管是蒙古各部的人马,还是女真八旗的将士,在行军之中都是垂头丧气的,实在是没有半点得胜而归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