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过大有关。
若是想要解决中枢和地方存在的矛盾,我们必须要集权,又必须要放权。”
黄立极有些被崇祯的话语绕糊涂了,他不由插嘴问道:“陛下所言的权力过大过小,是什么意思?这集权和放权又是什么来由?”
看了不明所以的黄立极一眼,朱由检连忙解释道:“朕刚刚说的中枢官员权力过大,而地方官员的权力过小,这是指执行权力。
按照今日大明官僚体系的规则,一件事应当怎么去做,做到何种程度,只有朝廷中枢才有制定标准的权力。如果地方官员没有得到中枢的认可,做成了未必有功,但是做差了必定有过。
所以大多数地方官员都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朝廷政策到了他们手中,不过贴一贴告示,召集一下当地士绅传一传朝廷命令。很少有人会去主动督促朝廷政策的落实,免得吃力不讨好,得罪了地方士绅给自己一个恶评。
而朕说的,中枢官员的权力过小,地方官员的权力过大,这指的是决策权力。今日之大明官场有一个恶习,言官以斥责皇帝邀名,地方官员以反对朝廷政令为廉吏。越是低阶的官员,越以批判朝政为敢言之清流。
如此下去,朝廷之政令如何布施四方?中枢当道如何治理国事?地方百姓士子又如何看待朝廷之权威?
所以,朕以为朝廷中枢应当要集权,这集的是决策之权;朝廷中枢也要放权,放的是执行之权。只有中枢和地方的权力各得其所,各有分界,则**和地方的关系才不会事事冲突,时时矛盾。”
黄立极几乎在崇祯话语刚刚落下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他下意识的看向了自己带给崇祯的奏章。“如果皇帝设想的决策权力集中真的可以实现的话,那么对于他这个内阁首辅来说,无疑是一个真正的好消息,起码有很多小事就不必再请皇帝作出决断了。”黄立极心中如此想到。
不过心中虽然闪过了这样的念头,黄立极还是谨慎的向崇祯提道:“陛下的设想,臣是极为赞成的。可是想要下放执行政策的权力虽然简单,但是想要集中决策权力在朝廷中枢,恐怕地方官员,特别是各地督抚恐怕意见不小。
更何况,现在在地方为官的官员,大多操守不佳,若是将执行权力完全下放,会不会激起地方士绅百姓的不满?”
朱由检对着黄立极点了点头说道:“朕这些日子便是在考虑这些问题,累日思考之下倒也有了一些心得,就请先生听着参谋一下吧。
朕以为,先生刚刚说的不错,中枢如果提出集中决策权力,这地方官员自然是要反对的,这无疑就等于剥夺了他们议论朝廷政策的权力。如果所有的地方官员都不认同朝廷的集权之策,那么这个政策也是实施不下去的。
所以朕打算设立一个门槛,设立国务委员会。内阁成员、六部侍郎以上品阶的官员、地方督抚一级的官员,都将自动成为国务委员会的成员。
朝廷每实施一项重大决策,就务必要经过国务委员会的讨论,取得半数以上成员的支持方可实施。今后非国务委员会成员的官员,不得私下评论和反对国务委员会通过的政策,违者应当受到警告、处分等处罚。
这样一来,朝廷想要讨论什么政策,也就可以高效一些。而地方官员想要违背朝廷的命令,自然有地方督抚去约束。若是地方督抚言行不一,那么中枢就可以将板子打在地方督抚的身上。
至于执行权力下放地方会不会让地方官员滥用的问题,其实朕之前倒也同徐尚书谈了许久。朕的意思是,一是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比如大明时报下到府一级,为朝廷对地方上的施政采集信息,以作出奖惩。
将吏部的组织继续往地方延伸,直到每个县都有一个吏部的分支机构,从而让朝廷可以控制到县一级官员的任命等。
第二么,便是要对地方官员、中枢官员进行清理,一切不能跟随朝廷前进的官员,都应当被清理出我们的官员体系。
态度温和的反对者,可以调离重要岗位或是回家养老;至于态度恶劣的反对者,这个世界很大,大明在海外也新占了不少土地需要人手去开发管理…”
对于崇祯的话语,黄立极只是犹豫了数秒,便称赞了起来。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恩星小说只为原作者苏长清王承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苏长清王承恩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