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黄立极的恳请,朱由检却并没有动容,而是颇为懒散的回道:“朕不是不想出去处理政事,只不过朕觉得比起外面的这些小事,朕现在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考虑,所以才留在宫内不见外人罢了。”
黄立极顿时有些怀疑的看着崇祯问道:“陛下思考的重要之事,不知臣可否预闻一二?在臣看来,臣送到陛下面前的事情可不算是小事啊。”
朱由检想了想,才斟酌的对自己的首辅说道:“虽然朕还没有考虑妥当,不过先生既然问起,那么也就请先生替朕参谋一二了。
此次朕出京亲征,这前往遵化的路上也着实看了几个县的治理状况。看过之后,朕便一直是忧心忡忡。即便是在军阵之中,朕都时常思考着几个问题。
这朝廷中枢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这地方官员和地方士绅大户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这士绅地主同普通百姓、佃农、庄客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我们究竟要如何去调整控制。不知先生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么?”
黄立极沉默了许久,终于有些艰难的回道:“陛下的问题发人深省,臣一时之间倒是难以措词了。这三个问题,臣不敢说有什么可以教导陛下的,不过臣愿意把自己的看法呈给陛下参考一二。”
朱由检顿时直起了身子,示意一边的吕琦准备记录,这才把目光转向黄立极严肃的说道:“还请先生畅所欲言,朕会认真倾听。”
若是崇祯同自己讨论四书五经,黄立极就算没有什么准备,也能同皇帝讲上一整天。但是对于皇帝抛出的这三个问题,他却要搜肠刮肚的思索许久,才能试着说上一二句。
这主要是因为,黄立极从进士踏入仕途开始,便一直做的京官,凭借资历升到了少詹事、礼部侍郎的位置,接着便依靠魏忠贤的权势进入了内阁。没有做过亲民官的他,对于皇帝的后两个问题,其实是有些想当然的。
但是做了数十年京官的他,倒是对朝廷中枢和地方官员之间的矛盾所知甚详,他对于皇帝所说的看法,也着重在了这个问题上。
朱由检听的甚为认真,也觉得黄立极的某些话语还是相当切中时弊的。一个钟头之后,讲的口干舌燥的黄立极终于停了下来,朱由检一边示意王承恩给首辅倒水,一边笑着对黄立极说道:“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朕听了先生这一番话,倒是真正增长了不少见识。”
黄立极取过茶水润了润喉,便把茶盏放到了一边,看着皇帝说道:“臣说的不过是这几十年宦海浮沉的一些个人体验,倒是陛下能够在细微之中找出这些问题,才是让臣犹如醍醐灌顶,打开了一些思路。
不过臣也很想问一问,陛下对这三个问题思考良久,可有什么心得?陛下又打算如何着手解决这三个问题?”
朱由检思索了一阵,才对着黄立极说道:“就朕看来,想要解决第二、第三个问题,就必须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就如行军作战一般,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
地方官员若是不能同朝廷中枢保持一致,那么即便中枢颁发的政策再好,下面没有人去执行,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若是朝廷中枢制定的政策不切实际,却又听不进地方官员中肯的意见,最后弄得地方天怒人怨,则中枢的威严又如何保存下去呢?
以今日大明的朝廷中枢和地方关系为例,这京城九门之内,朝廷中枢的命令可谓令行禁止,只要颁发政策必然就能百分百落实下去。
但是出了九门之外,京畿百里之内,大概中枢的命令能落实百分之九十就不错了。若是在黄河以北,太行以东,则大约还能落下百分之八十。
山东、河南、淮河以北的区域,大约就剩下百分之七十。陕西、山西和长江淮河之间的区域,大约还有百分之六十。
长江以南数省和苏松、南京地区,能够落实五成的朝廷命令,就已经算是忠诚可靠了。至于西南和云贵、广西等地,他们还承认自己是大明的一部分,不出来闹事,朕觉得朝廷都要拍着额头庆祝了。
之所以朝廷中枢和地方关系会变成眼下的局面,朕以为除了先生刚刚说的那些弊端之外,主要还在于中枢官员的权力过大,而地方官员的权力过小;也在于中枢官员的权力过小,而地方官员的权
黄立极顿时有些怀疑的看着崇祯问道:“陛下思考的重要之事,不知臣可否预闻一二?在臣看来,臣送到陛下面前的事情可不算是小事啊。”
朱由检想了想,才斟酌的对自己的首辅说道:“虽然朕还没有考虑妥当,不过先生既然问起,那么也就请先生替朕参谋一二了。
此次朕出京亲征,这前往遵化的路上也着实看了几个县的治理状况。看过之后,朕便一直是忧心忡忡。即便是在军阵之中,朕都时常思考着几个问题。
这朝廷中枢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这地方官员和地方士绅大户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这士绅地主同普通百姓、佃农、庄客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我们究竟要如何去调整控制。不知先生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么?”
黄立极沉默了许久,终于有些艰难的回道:“陛下的问题发人深省,臣一时之间倒是难以措词了。这三个问题,臣不敢说有什么可以教导陛下的,不过臣愿意把自己的看法呈给陛下参考一二。”
朱由检顿时直起了身子,示意一边的吕琦准备记录,这才把目光转向黄立极严肃的说道:“还请先生畅所欲言,朕会认真倾听。”
若是崇祯同自己讨论四书五经,黄立极就算没有什么准备,也能同皇帝讲上一整天。但是对于皇帝抛出的这三个问题,他却要搜肠刮肚的思索许久,才能试着说上一二句。
这主要是因为,黄立极从进士踏入仕途开始,便一直做的京官,凭借资历升到了少詹事、礼部侍郎的位置,接着便依靠魏忠贤的权势进入了内阁。没有做过亲民官的他,对于皇帝的后两个问题,其实是有些想当然的。
但是做了数十年京官的他,倒是对朝廷中枢和地方官员之间的矛盾所知甚详,他对于皇帝所说的看法,也着重在了这个问题上。
朱由检听的甚为认真,也觉得黄立极的某些话语还是相当切中时弊的。一个钟头之后,讲的口干舌燥的黄立极终于停了下来,朱由检一边示意王承恩给首辅倒水,一边笑着对黄立极说道:“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朕听了先生这一番话,倒是真正增长了不少见识。”
黄立极取过茶水润了润喉,便把茶盏放到了一边,看着皇帝说道:“臣说的不过是这几十年宦海浮沉的一些个人体验,倒是陛下能够在细微之中找出这些问题,才是让臣犹如醍醐灌顶,打开了一些思路。
不过臣也很想问一问,陛下对这三个问题思考良久,可有什么心得?陛下又打算如何着手解决这三个问题?”
朱由检思索了一阵,才对着黄立极说道:“就朕看来,想要解决第二、第三个问题,就必须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就如行军作战一般,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
地方官员若是不能同朝廷中枢保持一致,那么即便中枢颁发的政策再好,下面没有人去执行,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若是朝廷中枢制定的政策不切实际,却又听不进地方官员中肯的意见,最后弄得地方天怒人怨,则中枢的威严又如何保存下去呢?
以今日大明的朝廷中枢和地方关系为例,这京城九门之内,朝廷中枢的命令可谓令行禁止,只要颁发政策必然就能百分百落实下去。
但是出了九门之外,京畿百里之内,大概中枢的命令能落实百分之九十就不错了。若是在黄河以北,太行以东,则大约还能落下百分之八十。
山东、河南、淮河以北的区域,大约就剩下百分之七十。陕西、山西和长江淮河之间的区域,大约还有百分之六十。
长江以南数省和苏松、南京地区,能够落实五成的朝廷命令,就已经算是忠诚可靠了。至于西南和云贵、广西等地,他们还承认自己是大明的一部分,不出来闹事,朕觉得朝廷都要拍着额头庆祝了。
之所以朝廷中枢和地方关系会变成眼下的局面,朕以为除了先生刚刚说的那些弊端之外,主要还在于中枢官员的权力过大,而地方官员的权力过小;也在于中枢官员的权力过小,而地方官员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