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掌控者,只要你今后服从于内府的命令,没人可以动摇你在山西银行的地位。”
常万春“噗通”一声就跪了下去,对着冰冷的砖面叩了三个响头,口中喜极而泣的说道:“陛下仁厚,小民一家谨记在心,陛下有什么命令,哪怕是要闯刀山火海,小民拼了这条性命也会去完成的。”
当通敌案爆发之后,还在太原的常万春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消息。他原本想要联合晋商的力量去疏通地方官府,把这件案子限制在张家口那几家商号身上。
然而此案涉及到谋逆,是锦衣卫和宣大都督府亲自督办的案子,连宣府副总兵都折进去了,其他地方官员此刻唯恐同通敌案扯上关系,哪里还肯替他们这些商人求情。而山西银行运行一年有余,光是贷款收益就很是丰厚了,更不用说操纵黄金比价上升一事,眼看就有上千万的收益就要进账了。
在这种**裸的金钱利益面前,就算是一向团结的晋商内部,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分化。因为皇帝的施压,使得山西银行成立时,先期投入银行股本的股东大多是晋商中的二三流人物。
这些人有钱但是却没有什么官面上的势力,因此不得不出了银行成立初期股本的大头。而以蒲州张、王两族为代表的晋商士绅,只是出了一点股本意思意思。
山西银行刚刚成立,山西铁路修建还没有完成时,大家都看不到这两样新事物能带来什么好处,因此自然不会对山西银行的股东有什么兴趣。
但是等到山西铁路修建了数百里,而山西银行不仅抢走了原本典当行的生意,还垄断了边镇物资供应和对官府放贷的业务之后,这些精于计算的晋商也就意识到了铁路和银行的巨大价值所在。
虽然山西银行此后进行了数次扩充股本,但是以常家为首的一批晋商因为占了原始股东的身份,牢牢的限制住了张、王两族为首的晋商士绅在山西银行内的股份,使得山西银行的控制权力还是在常家手中。
原本只是一介豪商的常家,此刻倒是生发了起来,大有领袖整个晋商团体的趋势。一向依仗着官绅身份,垄断盐业和边军粮食生意的晋商们,自然是不愿意让原本只是在口外同蒙古及后金做走私生意,替他们打下手的晋商们爬到自己头上来的。
因此原本就是一个松散的地域商业联盟的晋商团体,现在颇有些四分五裂的局面,当张家口通敌案爆发之后,同通敌案关系不大的晋商们,就开始想要谋夺常家为首的晋商们在山西银行和山西铁路中的股份。
常万春等人连续在山西、大同、宣府等督抚衙门碰壁之后,才从出使察哈尔部的柳敬亭那里得到了一些指点。
想要不被通敌案所牵连,除了得到皇帝的保护之外,其他地方官员已经无法给予他们什么帮助了。至于逃亡什么的,常万春等人更是连想都不愿去想了,他们这些大户人家牵连到的族人,最少的也有数百人,就算逃出了一两家人,整个家族数代的经营也就等于全部毁于一旦了。
更何况,在银行没有成立之前,各家还有一些窖藏起来的财富,作为以防万一的手段。但是银行成立之后,流动起来的资本所带来的收益,让他们恨不得把每一分钱都投入进去。现在出了问题,他们就发觉自己居然无法把这些钱财转移出去,银行的监管方式,使得每一笔大额资金的调用都在户部派出人员的监视之下。一旦失去了银行和铁路的股权,他们就等于是真的一无所有了。
到了这个时候,常万春等人也只能死心塌地的向着皇帝靠拢,指望能够得到皇帝的保护。事实上如果现在崇祯出了意外,那些曾经的山西乡党,估计会第一个向他们所拥有的财富下手,连罪名都是现成的。
常万春除了派出儿子跟着柳敬亭出使察哈尔部,打着就算保不住全族,也希望能让一个儿子逃出去,他甚至暗示过儿子,如果事情不妙就干脆别回关内了。而他自己则亲自带着筹措出来的一笔资金来到了蓟州,希望能够见到皇帝,为自己和那些涉及到通敌案的晋商们找出一条出路。
也亏得他假称是为皇帝出征部队筹措的后勤支援经费,因此锦衣卫才没有拦住他,不过也派出了人手保护他来到了蓟州。常万春还没有找到求见皇帝的办法,想不到就听到了皇帝要求召见银行在蓟州的代表的消息,他自然顶着这个代表的名头见到了崇祯。
而事情也比他想象的还有顺利,皇帝接受了他献上的资金,还要求他做一件事就能抹去和通敌案的联系。这不由让常万春紧张了近半个月的心情顿时放松了下来,不管皇帝出什么难题,常万春知道他们总算是过了这一关。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恩星小说只为原作者苏长清王承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苏长清王承恩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