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才从关中向南迁移。
虽然崇祯二年关中平原的小麦丰收,暂时缓解了陕西百姓的口粮问题,但陕西地方士绅官员依然忧心忡忡。
毕竟,关中平原的百姓是安定下来了,但在甘肃、宁夏、陕北高原地区还有2、3百万百姓,依然需要朝廷的救济,这显然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
没有2、3年的风调雨顺,陕西是缓不过来的。而关中平原作为陕西地区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其承受的人口也已经达到土地的上限了。
去年这么多灾民涌入关中平原等待朝廷和地方救济,现在想要一口气把他们打发回家乡去,也是一个难题。
毕竟这些灾民逃离家乡时,大多数人已经把家乡的田地房产都典卖了,就算送他们回去,他们也无以为生了。
于是,这些数量高达数十万的失地灾民,现在也成了关中地区的一大隐患。
陕西的官绅一边向朝廷求援,一边绞尽脑汁的安排这些失地灾民干活,好让他们能够养活自己,而不是成为游手好闲的流民。
去年关中士绅提出的梳理水利渠道,并修建泾惠渠,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还为今年关中平原的夏收奠定了基础。因此,一些士绅向杨鹤提出,继续扩大泾惠渠的修筑规模,并另外修建几道水渠,扩大关中平原的水利灌溉区域。
虽然陕西官绅还在忧心忡忡,但是今年陕西夏收的状况送到京城之后,内阁诸臣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在黄立极、郭允厚看来,不管今年的秋收如何,最起码朝廷总算有时间把陕西的粮食问题挪到秋后去解决了。
而关中平原的丰收,也使得去年被招抚的陕西流民军,总算是可以安定下来,暂时不再会有反复了。
相较于陕西局势的缓和,山西的状况却有些严峻了起来。山西原本就不是一个产粮大省,去岁大量的灾民被引入山西南部就食之后,立刻引起了当地粮食的短缺。
不过从陕西参政转任山西巡抚的洪承畴,却的确是一位干练之才。这位年仅36岁的封疆大吏,很快便发现山西的粮食并不是真的短缺。
山西粮商除了在本地购粮之外,还在河南等地控制了大片的粮食出产。他们出售粮食的对象,一是山西长冶地区的煤铁矿业,以粮食交换这一地区的铁器。
此外便是绕过边关,向关外的蒙古人出售粮食、铁器,以换回马匹、牛羊和各种皮革。
面对朝廷去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山西的粮商并没有采取同河南士绅一样硬顶的方式,而是选择了软磨。
这些山西粮商基本上已经是脱离了土地生产的大粮商,他们贩卖的粮食,自家土地上生产的大约不会超过一半。在家乡和北上出关的路途中,更是建立了数量众多的转运粮仓。
因此当朝廷颁布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这些粮商立刻把从外地购入的粮食储存了起来,只是少量的出售了一些粮食,他们认为朝廷的粮食统购政策既然只实施一年,那么他们便储存上一年的粮食就是了。
这些粮商原本就有囤积居奇的习惯,因此他们并不在意一年的禁售期。反而觉得,可以趁机在黑市上抬高粮价。
虽然有些在大同、太原地区的粮仓被官府所控制住了,让他们损失了一部分存粮,但是在这些城市之外的小粮仓,官府却始终无法掌握。
意识到这个局面之后,洪承畴立刻向朝廷上书,建议朝廷对今年新粮放开管制,算是对去年承诺的兑现。
但是请朝廷下令,对陕西、山西、河南、北直隶、山东地区,二年以上的陈粮价格继续进行管制。
另外,他还建议对山西粮商的资格进行审查,颁发粮食行商执照。以每年出售的粮食数量作为定额,限定这些粮商的购粮数量。
一旦发现该粮商购进粮食的数目同出售数目相差过大,朝廷应当对其进行处罚或没收执照。若是有人无执照而贩粮,以违法论处,没收其所购粮食之外,还应当责以重惩。
于此同时,洪承畴还毫不手软的砍了几名囤积居奇的粮商,没收了他们囤积的粮食。在这种武力震慑下,山西的粮食价格终于稍稍稳定了下来。
洪承畴的上书中,关于粮商执照部分,倒是同朝廷准备颁发的粮食行商制度相去不远。不过去年因为河南士绅对粮食政策的反抗,因此这一制度就暂缓了下来。
现在有这位山西巡抚的上书,崇祯和内阁商议之后,便把已经制定好的粮食管理制度,稍加修改后颁发了下去。
虽然崇祯二年关中平原的小麦丰收,暂时缓解了陕西百姓的口粮问题,但陕西地方士绅官员依然忧心忡忡。
毕竟,关中平原的百姓是安定下来了,但在甘肃、宁夏、陕北高原地区还有2、3百万百姓,依然需要朝廷的救济,这显然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
没有2、3年的风调雨顺,陕西是缓不过来的。而关中平原作为陕西地区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其承受的人口也已经达到土地的上限了。
去年这么多灾民涌入关中平原等待朝廷和地方救济,现在想要一口气把他们打发回家乡去,也是一个难题。
毕竟这些灾民逃离家乡时,大多数人已经把家乡的田地房产都典卖了,就算送他们回去,他们也无以为生了。
于是,这些数量高达数十万的失地灾民,现在也成了关中地区的一大隐患。
陕西的官绅一边向朝廷求援,一边绞尽脑汁的安排这些失地灾民干活,好让他们能够养活自己,而不是成为游手好闲的流民。
去年关中士绅提出的梳理水利渠道,并修建泾惠渠,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还为今年关中平原的夏收奠定了基础。因此,一些士绅向杨鹤提出,继续扩大泾惠渠的修筑规模,并另外修建几道水渠,扩大关中平原的水利灌溉区域。
虽然陕西官绅还在忧心忡忡,但是今年陕西夏收的状况送到京城之后,内阁诸臣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在黄立极、郭允厚看来,不管今年的秋收如何,最起码朝廷总算有时间把陕西的粮食问题挪到秋后去解决了。
而关中平原的丰收,也使得去年被招抚的陕西流民军,总算是可以安定下来,暂时不再会有反复了。
相较于陕西局势的缓和,山西的状况却有些严峻了起来。山西原本就不是一个产粮大省,去岁大量的灾民被引入山西南部就食之后,立刻引起了当地粮食的短缺。
不过从陕西参政转任山西巡抚的洪承畴,却的确是一位干练之才。这位年仅36岁的封疆大吏,很快便发现山西的粮食并不是真的短缺。
山西粮商除了在本地购粮之外,还在河南等地控制了大片的粮食出产。他们出售粮食的对象,一是山西长冶地区的煤铁矿业,以粮食交换这一地区的铁器。
此外便是绕过边关,向关外的蒙古人出售粮食、铁器,以换回马匹、牛羊和各种皮革。
面对朝廷去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山西的粮商并没有采取同河南士绅一样硬顶的方式,而是选择了软磨。
这些山西粮商基本上已经是脱离了土地生产的大粮商,他们贩卖的粮食,自家土地上生产的大约不会超过一半。在家乡和北上出关的路途中,更是建立了数量众多的转运粮仓。
因此当朝廷颁布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这些粮商立刻把从外地购入的粮食储存了起来,只是少量的出售了一些粮食,他们认为朝廷的粮食统购政策既然只实施一年,那么他们便储存上一年的粮食就是了。
这些粮商原本就有囤积居奇的习惯,因此他们并不在意一年的禁售期。反而觉得,可以趁机在黑市上抬高粮价。
虽然有些在大同、太原地区的粮仓被官府所控制住了,让他们损失了一部分存粮,但是在这些城市之外的小粮仓,官府却始终无法掌握。
意识到这个局面之后,洪承畴立刻向朝廷上书,建议朝廷对今年新粮放开管制,算是对去年承诺的兑现。
但是请朝廷下令,对陕西、山西、河南、北直隶、山东地区,二年以上的陈粮价格继续进行管制。
另外,他还建议对山西粮商的资格进行审查,颁发粮食行商执照。以每年出售的粮食数量作为定额,限定这些粮商的购粮数量。
一旦发现该粮商购进粮食的数目同出售数目相差过大,朝廷应当对其进行处罚或没收执照。若是有人无执照而贩粮,以违法论处,没收其所购粮食之外,还应当责以重惩。
于此同时,洪承畴还毫不手软的砍了几名囤积居奇的粮商,没收了他们囤积的粮食。在这种武力震慑下,山西的粮食价格终于稍稍稳定了下来。
洪承畴的上书中,关于粮商执照部分,倒是同朝廷准备颁发的粮食行商制度相去不远。不过去年因为河南士绅对粮食政策的反抗,因此这一制度就暂缓了下来。
现在有这位山西巡抚的上书,崇祯和内阁商议之后,便把已经制定好的粮食管理制度,稍加修改后颁发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