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给内阁,至于战时大本营的任务,臣以为应该就此完结了。应当解散大本营,把相关人员召回京城。”
看着几位阁臣都大为认同黄立极、张瑞图的提议,朱由检反而沉默了起来,片刻之后他才开口平淡的说道:“黄先生和张先生说的都不错,不过现在解散战时大本营还不是时候。
虽然察哈尔部受到了一些挫败,但是谁能保证我们撤离之后,林丹汗不会卷土重来?
没有了我们的军队在旁支持,那些右翼蒙古各部组成的联军,是不是真的能独自抵抗察哈尔人?如果不能,我们耗费了如此多的钱粮同林丹汗打这一仗岂不是多余?
正所谓,行百里而半九十。击败了林丹汗只不过是一个开始,只有真正让察哈尔部同右翼蒙古各部达成协议,让我大明西北边境安定下来,我们才能真正可以放下心来。
再说了,我们花费了这么多力气帮助右翼蒙古各部打这一仗,可不是仅仅让他们保住自己家产的。
趁着这些右翼蒙古各部失去了传统草场,力量最为衰退的时候,把大明的影响力深入到每一个部落中去,搞清楚这些部落的内外状况,让他们接受我大明的号令,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如果我们现在不作为,等到这些部落人口繁衍增长,再次出现一个有能力号召蒙古各部的人物,骚扰我大明西北边境,那我们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施鳯来看了看身边哑然的同僚,突然微笑的对崇祯说道:“陛下圣明,陛下刚刚所言,正是老成谋国之言。
臣以为,孙恺阳精于边事,这战后笼络关外蒙古各部,震慑察哈尔部,乃是极为妥当的人选,实在是不需另外派人处理战后事务。
不过察哈尔部正值新败,只需要大同边军一部就能震慑之。如果继续把大同、宣府等边军劲旅屯于关外,臣恐怕两处边镇空虚日久会生出什么祸端了。
臣以为不如留下一只精干的部队在丰川监视关外蒙古各部,而把大部撤回大同、宣府,一来可以充实大同-宣府的防御,二来也能减少军需物资转运的距离,以减轻边地民力。”
黄立极踌躇了下,也再次向崇祯提议道:“施存梅说的不错,如果陛下担心,孙恺阳走后蒙古各部之间的事务再起波澜,那么不如就让孙恺阳坐镇大同。
至于调停蒙古右翼各部同察哈尔部之间的冲突,并向右翼各部传播王化之事,这毕竟是文事不是武事,臣以为还是由内阁安排适当的官员进行为好。
不过这战时大本营的权力实在过大,臣还是坚持,应当尽早撤除为好,这也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以黄立极为首的几位阁臣,始终坚持要尽快解散战时大本营,把几只精兵调回原处去。
他们显然不愿意,让孙恺阳这样声望卓著的文臣掌握着,一只能够击败蒙古大军的强大武力。
他们同样也不愿意,让武臣有借机冒头的倾向。在这个问题上,连以往一向都站在崇祯这边的徐光启和郭允厚,也选择了保持沉默。
在阁臣面前孤立无援的朱由检,不得不选择了妥协,他同意下令撤销战时大本营,但是必须要等整个战时大本营返回京城之后。
因为战时大本营要返回京城之后方可撤销,因此几位阁臣也不得不认可,孙承宗带领战时大本营及部分军队同时返回京城的行程。
不过这样一来,内阁想要淡化孙承宗和战时大本营对这场胜利的主要功劳,也就多半失去了意义。
对朱由检来说,为了树立战时大本营、**谋部等作战指挥机构的独立地位,他不得不冒险让孙承宗带着大本营主要人员回京。
而让袁崇焕、茅元仪两人留在大同,一边整顿边军,一边监视关外蒙古各部的异动。
此外,朱由检还同意了黄立极、张瑞图提出的,同察哈尔部、右翼蒙古各部进行战后交涉的使者人选,杨景辰。
同样内阁也承认,之前作为大明使者同林丹汗交涉的使者柳敬亭,将作为杨景辰的副手。对于同蒙古各部的交涉事务,两人都有向朝廷直接上奏的权力。
虽然和杨景辰相比,柳敬亭的出身实在是太低,但是因为柳敬亭出使的时间,正是风险莫测的时候,朝中无有官员肯去。
因此现在,几位阁臣也不好意思直接把柳敬亭使者身份给剥夺了去,只好默认了崇祯的意见。
处置了这些繁琐的战后事务之后,朱由检对着这些还在讨论事情的阁臣们,漫不经心的问了一句:“大同关外的战事算是告一段落了,该向天下百姓宣布捷报,也就按以往的规矩去做好了。
现在朕想问问诸位先生,这河南的事,是不是也该顺便了解了?”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恩星小说只为原作者苏长清王承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苏长清王承恩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