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众人以为,今天这场文华殿会议,将会开的非常漫长而激烈。但是谁都没想到,皇帝会在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快刀斩乱麻的处理了这件事。
朱由检坐在位置上,看着下面一群心思各异的官员们,思索了一会便再次开口说道:“朕以为,把大明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内阁就是人的头脑,朝廷就是身体,各地的官员乃是手足。
头脑发出了号令,身体和手足就应该按照号令行事,而不是自说自话。如果人人都想自行其是,那么我们还要建立朝廷体制做什么?”
“陛下这么说,小臣就有些不明白,如果内阁发出了错误的命令,难道我们也要遵照执行吗?”黄道周终于忍不住上前说道。
朱由检看着他说道:“什么是错误的命令?是你个人认为的错误还是天下人认为的错误?如果是你自己个人认为的错误,你可以保留意见,但是依然要执行内阁的命令。
如果是天下人都认为内阁的命令时错误的,那么内阁自然是要纠正的。但是朕决不允许,有人以一己之私,煽动其他人反对内阁的命令,来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黄道周还待继续同皇帝辩论时,袁可立已经拦在他之前,对着崇祯说道:“陛下所言甚是,但是在这两项错误之间的判断,恐怕大多数人都难以断定,难免不会成为当道执政打击政见不同官员的借口。”
朱由检稍稍沉默了一会,才对着袁可立点了点头说道:“袁尚书说的也不无道理,那么朕以为今天不如就定下几条官员的工作纪律好了。
地方服从**,下级服从上级,议事时要少数服从多数。禁止上级官员以手中的权力,对意见不同者以打击报复。”
这是崇祯第一次在朝堂上表明自己对于行政机构的看法,也是大明皇帝第一次态度鲜明的破除了某些不成文的潜规则。
对于皇帝来说,一个含糊不清的政治态度,可以让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而不必承担更多的责任。
一个态度**不明的皇帝,自然会让那些朝廷官员整天猜测着他的想法,最终事事围绕着他在转,这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权臣的出现。
但是在这种权力集中的背后,意味着行政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官僚体制的**无能。因为所有的官员都必须向上负责,而不是向下负责。
崇祯的主张,受到损害最大的反而是他自己,得益的反倒是内阁及整个大明的官僚体系。
大部分官员只是略略思考了一阵,便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们自然不会反对,皇帝加强朝廷中枢权力的做法。
而崇祯之所以要如此鲜明的,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主张,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
不管是赈济受灾灾民,还是接下来的同林丹汗的战争,他都需要一个上下一致,能够正常运转的官僚体系。
如果他漠视这些下级官员对抗内阁的权威,虽然能够收到牵制内阁权力过大的疗效,但是同样也会让黄立极等内阁成员做事瞻前顾后,不敢果断的处置一些突发状况。
最终,这些难以决断的事务,统统都会被推到他的面前,这无疑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确定了皇帝对自己的支持之后,黄立极一反前几日的隐忍,立刻在会上雷厉风行的推荐了,数位北方籍贯的官员作为督学御史,准备前往巡视江南地区的学风。
而出使察哈尔部同鄂尔多斯部的两名使者,也在会议上确定了下来。
虽然此时还没有正式公布,大明要同林丹汗作战的消息,但是京城的小道消息已经传遍了,五军都督府正在集结兵马和军需,准备奔赴大同作战。
君子趋吉而避凶,这么危险的出使任务显然不适合他们这些朝廷栋梁去冒险。
因此只是稍稍商议了下,大家便同意了皇帝提出的两个人选。出使鄂尔多斯部的,是恭顺侯吳汝胤之弟吳汝徵。
恭顺侯吳汝胤乃是永乐时来归顺的蒙古人把都帖木儿之后,永乐帝赐名吴允诚。其居甘肃塞外塔沟地,北元时官至平章。归顺后居凉州耕牧,为大明守卫凉州边境。
到了吳汝胤,已经历经七代,同汉人基本没啥区别了。正是看在恭顺侯的特殊身份上,崇祯意图让他出使鄂尔多斯部,获取鄂尔多斯济农额璘臣的信任。
然而吳汝胤年老体弱,委婉的拒绝了皇帝的提议,崇祯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吳汝胤的幼弟,年富力强的锦衣卫指挥使吳汝徵。
至于察哈尔部的使者,这个看起来更为危险的任务,则毫无争议的落在了柳敬亭的头上。
会议
朱由检坐在位置上,看着下面一群心思各异的官员们,思索了一会便再次开口说道:“朕以为,把大明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内阁就是人的头脑,朝廷就是身体,各地的官员乃是手足。
头脑发出了号令,身体和手足就应该按照号令行事,而不是自说自话。如果人人都想自行其是,那么我们还要建立朝廷体制做什么?”
“陛下这么说,小臣就有些不明白,如果内阁发出了错误的命令,难道我们也要遵照执行吗?”黄道周终于忍不住上前说道。
朱由检看着他说道:“什么是错误的命令?是你个人认为的错误还是天下人认为的错误?如果是你自己个人认为的错误,你可以保留意见,但是依然要执行内阁的命令。
如果是天下人都认为内阁的命令时错误的,那么内阁自然是要纠正的。但是朕决不允许,有人以一己之私,煽动其他人反对内阁的命令,来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黄道周还待继续同皇帝辩论时,袁可立已经拦在他之前,对着崇祯说道:“陛下所言甚是,但是在这两项错误之间的判断,恐怕大多数人都难以断定,难免不会成为当道执政打击政见不同官员的借口。”
朱由检稍稍沉默了一会,才对着袁可立点了点头说道:“袁尚书说的也不无道理,那么朕以为今天不如就定下几条官员的工作纪律好了。
地方服从**,下级服从上级,议事时要少数服从多数。禁止上级官员以手中的权力,对意见不同者以打击报复。”
这是崇祯第一次在朝堂上表明自己对于行政机构的看法,也是大明皇帝第一次态度鲜明的破除了某些不成文的潜规则。
对于皇帝来说,一个含糊不清的政治态度,可以让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而不必承担更多的责任。
一个态度**不明的皇帝,自然会让那些朝廷官员整天猜测着他的想法,最终事事围绕着他在转,这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权臣的出现。
但是在这种权力集中的背后,意味着行政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官僚体制的**无能。因为所有的官员都必须向上负责,而不是向下负责。
崇祯的主张,受到损害最大的反而是他自己,得益的反倒是内阁及整个大明的官僚体系。
大部分官员只是略略思考了一阵,便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们自然不会反对,皇帝加强朝廷中枢权力的做法。
而崇祯之所以要如此鲜明的,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主张,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
不管是赈济受灾灾民,还是接下来的同林丹汗的战争,他都需要一个上下一致,能够正常运转的官僚体系。
如果他漠视这些下级官员对抗内阁的权威,虽然能够收到牵制内阁权力过大的疗效,但是同样也会让黄立极等内阁成员做事瞻前顾后,不敢果断的处置一些突发状况。
最终,这些难以决断的事务,统统都会被推到他的面前,这无疑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确定了皇帝对自己的支持之后,黄立极一反前几日的隐忍,立刻在会上雷厉风行的推荐了,数位北方籍贯的官员作为督学御史,准备前往巡视江南地区的学风。
而出使察哈尔部同鄂尔多斯部的两名使者,也在会议上确定了下来。
虽然此时还没有正式公布,大明要同林丹汗作战的消息,但是京城的小道消息已经传遍了,五军都督府正在集结兵马和军需,准备奔赴大同作战。
君子趋吉而避凶,这么危险的出使任务显然不适合他们这些朝廷栋梁去冒险。
因此只是稍稍商议了下,大家便同意了皇帝提出的两个人选。出使鄂尔多斯部的,是恭顺侯吳汝胤之弟吳汝徵。
恭顺侯吳汝胤乃是永乐时来归顺的蒙古人把都帖木儿之后,永乐帝赐名吴允诚。其居甘肃塞外塔沟地,北元时官至平章。归顺后居凉州耕牧,为大明守卫凉州边境。
到了吳汝胤,已经历经七代,同汉人基本没啥区别了。正是看在恭顺侯的特殊身份上,崇祯意图让他出使鄂尔多斯部,获取鄂尔多斯济农额璘臣的信任。
然而吳汝胤年老体弱,委婉的拒绝了皇帝的提议,崇祯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吳汝胤的幼弟,年富力强的锦衣卫指挥使吳汝徵。
至于察哈尔部的使者,这个看起来更为危险的任务,则毫无争议的落在了柳敬亭的头上。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