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今日大明之局势,是山海关卫神京,神京卫中原,而中原卫东南。因此若要挽回时局,当先固根本,根本固则枝叶繁。
以臣看来,北方的塞防才是大明的根本,而西南土司的叛乱不过是枝叶暂时受损。
只要平息了辽东虏乱,让北方边境平静下来了,则西南土司叛乱不过是疥藓之患,举手而可平之。
因此臣以为,今日大明应当把精力全部放在北方,西南之地只要派一大臣,统领西南诸卫军徐徐图之即可,不应再分薄刚有起色的北京陆军军官学校的师资力量…”
虽然鹿善继说得正义秉然,但是朱由检却不认为这是他的心里话。
在陆军军官学校建立之前,大明武官的来源有三,将门子弟、武举进士、文官转任。
看起来,这武举进士应该是能力最为优越,成为军队中的中流砥柱才对,毕竟他们是真刀真枪在科场上考出来的。
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大明军中真正能够统帅大军作战的名将大帅,首先是文官转任武职的,其次是将门子弟。真正出身于武举的进士,却很少出现能够独挡一面的名将。
同样是基于科举的取士,为什么文进士和武进士的选材结果会如此迥异。
一方面就是在于,不管是文学还是武事都是需要传承的,再出色的天才,也需要无数次的基础磨练,才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
作为一名考中文进士科的文官,已经证明了他的智商是超出一半人的。加上本身就已经具备的基本的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再通过阅读各种军事典籍和历史文献,就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用兵理论。
接着用他手下的军队去验证这种理论,只要付出足够的人命,自然也就学会了如何指挥作战。
而出身将门的子弟,从小在长辈的耳提面命之下,对于军队的编制并不陌生。且长辈们在行军中犯的错误,积累的经验,也会一点点的灌输到他们脑子里。
加上身边跟随的上过战场的家丁的提点,只要不是特别愚笨的人,总还是具备了基本的军事指挥能力的。
唯有这些武举出身的武进士们,在军中即没有熟悉军阵之人的指点,又因为学识程度大多只是粗通文墨,无法自行阅读军事典章汲取前人的经验,对于军事知识所知有限,很少能够担当方面之任的。
另一个方面则是,考文进士是文官们负责,靠武进士同样还是文官们负责。在这个时代,对于军事有兴趣的文官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文官还是喜爱诗词歌赋的居多。
让这样的文官们去选拔武进士,必然会出现向肉搏能力靠拢的科举内容,而不是偏重于军事指挥方面的科举内容。
这样一来,武举考试也就流于形式,成为了运动竞技比赛。再加上朝堂上文官对于武官的偏见,导致朝堂对于武举考试并不是十分看重,因此武举考试作弊无疑要比文进士科举更为普遍。
也因此武举选拔出来的人材,完全不能胜任军队指挥官的要求,更无法同文试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当崇祯向孙承宗等人建议,建立陆军军官学校的时候,包括孙承宗在内,也不过是把这所军官学校当做了规模扩大的武学而已,对于这所军官学校并不怎么重视。
但是随着军校建立后,各门课程的确立,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他们终于意识到了陆军军官军校同以往的大明武学是完全不相同的一类东西。
如果让他们现在来形容陆军军官学校是什么,他们第一个反应是书院,第二个反应这是一所开放性和包容性远超所有书院的学校。
孙承宗等人这时才发觉,崇祯并不是想要建立一所培养高级将帅的学校,而是把统帅军队的职能分成一个个单独的部分,并进行不断的深化,最终形成一个指挥体系。
在这个指挥体系中,每个人都需要各负其责,且每个人都能随时被替换下来,而不会对军队的战力有过大的影响。
虽然这样的指挥体系限制了某些将领的自由发挥,但是却保证了,**谋部对于军队的绝对指挥。不会出现,某个将领离开后,这只军队就迅速衰败下去,或是无法指挥的动的局面。
从理论上来说,这正是文官们梦寐以求的军事管理体系,武人依仗军队做大后,就开始无视朝廷命令的局面,这种文官们的噩梦将很难再出现。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恩星小说只为原作者苏长清王承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苏长清王承恩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