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度量衡吗?不知陛下打算以何种标准入手呢?”徐光启显然有些疑虑,故而小心翼翼的询问道。
朱由检登基后,为了了解大明工匠的技术水准,多次去视察了宫内工坊。随后他就发觉,工坊内工匠使用的量具居然是每个大匠各有一套,除了父子、师徒关系的工匠外,就没有两个工匠使用一个标准的量具。
朱由检对这个现象只是略略思考了一会,就明白了。这时代的工匠有被称为手艺人,他们的手艺就和农民的耕地,商人的店铺一样,都是吃饭的家伙。
工匠把自己的手艺看做传家宝,因此不是拜师学艺,他们根本不会透露自己的技艺给外人。
在这种旧式的师徒制的传艺体系下,师父教授的每一句话都被奉为金规玉律,那个徒弟敢私自改动程序和标准的,轻者打骂一顿,重则赶出师门。
而大部分工匠都是没有文化的文盲,他们没有上过学,没有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的。这些工匠完全是靠着当学徒时的死记硬背,把师父讲述的每个数字都背下来,然后在今后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消化,师父讲述的经验总结。
这样一来,师门传下来的量具就成了重中之重,因为没有了这套量具,就算你学了点皮毛,也做不出一模一样的东西出来。在朱由检看来,这些工匠是拿自己的量具当做技术壁垒,来隔绝其他人窥探他们的技术了。
了解了工坊内的度量衡情况之后,朱由检顿时对市面上的度量衡上了心,他让锦衣卫开始收集,关于大明各地的度量衡的标准情况。
很快他就发现,现在的大明因为南北地方度量衡的不同,官府和商人之间度量衡不同,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度量衡不同,导致大明的实际税收和账目收入每年都有很大的出入。
就账目来说,国家应收的税收都已经入库了,但是到了支出的时候,官员们发现实际上库存并没有账目上的这么多。虽然不排除有些官员从中过手盘剥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行为早就应该在账目上做平了。
无法找到原因的官员们,为了填补这种莫名其妙的亏空,最后就想出来漂没这等妙法。应收的国家税赋既然短缺了,那么我把支出的部分统一减少不就成了么。不仅可以填补亏空,把粮食物资搬运的损耗费用给一笔勾销了,还能给自己落下个辛苦钱。
虽然像徐光启这些偏好科学的官员,在屡屡听到了关于这种度量衡不准导致的纠纷后,隐隐感觉大明的度量衡标准应该做一次调整。但是一方面外有东虏,内有奢安之乱这种大明迫在眉睫的威胁,看起来度量衡的问题并不如何危急,可以暂且先放一放。
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混乱的度量衡的背后,涉及到大明各地缙绅、官吏的庞大利益,这些缙绅和官吏们,正是依靠着不一样的度量衡,从农民手上收取了数倍于国税的税赋,这种因为利益结成的团体,不是一、二个官员能够挑战的。
徐光启虽然对于崇祯想要统一度量衡感到有些吃惊,因为他觉得这事未必能落实下去。但是对于研究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来说,这却是一件好事。
不过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这些都说明了以往度量衡的单位都是因人而设,因此差异性很大。想要真正科学准确的把度量衡单位固定下来,又能为大明百姓所接受,就不能过于脱离实际。
如果皇帝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弄出了一套无法让百姓接受的度量衡标准,那么只会让大明的度量衡更为混乱,有碍于国计民生,徐光启肯定是要反对的。
因此徐光启想要先确认朱由检的想法,再决定是否要劝说或是支持,重新制定度量衡的标准。
朱由检整理了下思路,才对着面前的三人,请教似的说道:“原先的度量衡虽然标准不同,但是毕竟已经使用了数百年,有些甚至还是宋元时留下的单位。如果突然之间完全废弃,肯定会引起百姓的无所适从,因此朕想把原先大明通用的度量衡称为市制,意思是民间依然可以使用这旧的度量衡。
而朕打算建立一套朝廷使用的统一标准的度量衡,朕称之为公制。根据几何原理,我们都知道,一个立方体的体积是边长的三次方,这说明长度和体积之间是可以换算,只
朱由检登基后,为了了解大明工匠的技术水准,多次去视察了宫内工坊。随后他就发觉,工坊内工匠使用的量具居然是每个大匠各有一套,除了父子、师徒关系的工匠外,就没有两个工匠使用一个标准的量具。
朱由检对这个现象只是略略思考了一会,就明白了。这时代的工匠有被称为手艺人,他们的手艺就和农民的耕地,商人的店铺一样,都是吃饭的家伙。
工匠把自己的手艺看做传家宝,因此不是拜师学艺,他们根本不会透露自己的技艺给外人。
在这种旧式的师徒制的传艺体系下,师父教授的每一句话都被奉为金规玉律,那个徒弟敢私自改动程序和标准的,轻者打骂一顿,重则赶出师门。
而大部分工匠都是没有文化的文盲,他们没有上过学,没有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的。这些工匠完全是靠着当学徒时的死记硬背,把师父讲述的每个数字都背下来,然后在今后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消化,师父讲述的经验总结。
这样一来,师门传下来的量具就成了重中之重,因为没有了这套量具,就算你学了点皮毛,也做不出一模一样的东西出来。在朱由检看来,这些工匠是拿自己的量具当做技术壁垒,来隔绝其他人窥探他们的技术了。
了解了工坊内的度量衡情况之后,朱由检顿时对市面上的度量衡上了心,他让锦衣卫开始收集,关于大明各地的度量衡的标准情况。
很快他就发现,现在的大明因为南北地方度量衡的不同,官府和商人之间度量衡不同,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度量衡不同,导致大明的实际税收和账目收入每年都有很大的出入。
就账目来说,国家应收的税收都已经入库了,但是到了支出的时候,官员们发现实际上库存并没有账目上的这么多。虽然不排除有些官员从中过手盘剥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行为早就应该在账目上做平了。
无法找到原因的官员们,为了填补这种莫名其妙的亏空,最后就想出来漂没这等妙法。应收的国家税赋既然短缺了,那么我把支出的部分统一减少不就成了么。不仅可以填补亏空,把粮食物资搬运的损耗费用给一笔勾销了,还能给自己落下个辛苦钱。
虽然像徐光启这些偏好科学的官员,在屡屡听到了关于这种度量衡不准导致的纠纷后,隐隐感觉大明的度量衡标准应该做一次调整。但是一方面外有东虏,内有奢安之乱这种大明迫在眉睫的威胁,看起来度量衡的问题并不如何危急,可以暂且先放一放。
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混乱的度量衡的背后,涉及到大明各地缙绅、官吏的庞大利益,这些缙绅和官吏们,正是依靠着不一样的度量衡,从农民手上收取了数倍于国税的税赋,这种因为利益结成的团体,不是一、二个官员能够挑战的。
徐光启虽然对于崇祯想要统一度量衡感到有些吃惊,因为他觉得这事未必能落实下去。但是对于研究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来说,这却是一件好事。
不过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这些都说明了以往度量衡的单位都是因人而设,因此差异性很大。想要真正科学准确的把度量衡单位固定下来,又能为大明百姓所接受,就不能过于脱离实际。
如果皇帝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弄出了一套无法让百姓接受的度量衡标准,那么只会让大明的度量衡更为混乱,有碍于国计民生,徐光启肯定是要反对的。
因此徐光启想要先确认朱由检的想法,再决定是否要劝说或是支持,重新制定度量衡的标准。
朱由检整理了下思路,才对着面前的三人,请教似的说道:“原先的度量衡虽然标准不同,但是毕竟已经使用了数百年,有些甚至还是宋元时留下的单位。如果突然之间完全废弃,肯定会引起百姓的无所适从,因此朕想把原先大明通用的度量衡称为市制,意思是民间依然可以使用这旧的度量衡。
而朕打算建立一套朝廷使用的统一标准的度量衡,朕称之为公制。根据几何原理,我们都知道,一个立方体的体积是边长的三次方,这说明长度和体积之间是可以换算,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