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终于匆匆结束了,徐光启提出了两条有争议的教育改革措施之后,朝会后半段基本就没什么特别的事发生了。
散朝后,礼部尚书来宗道、徐光启两人被留了下来,商议如何改组国子监的事。
因为崇祯提出改建后的大学将会取代经筵的职能,所以原本国子监以考进士不中的举人作为教师的方式,现在显然不太适合了。
在来宗道的提议下,崇祯同意了让翰林院学士担任国子监的教师。不过崇祯认为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机构,必须要和国子监这种官学区分开来。
“朕设立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官员。所以原先国子监内的博士、助教、直讲将不再成为官职,而是成为教师的职业名称。翰林学士进入国子监后就是教授,原先国子监的博士改为助教,原先国子监内的助教和直讲统一称为讲师。取消官职名称之后,所有人的俸禄都上调一级。
原先国子监没有限制时间的学制改为学年制度,3-5年之内一定要毕业,不能一辈子都呆在国子监内混日子。还有,取消国子监内所有的体罚措施,警告、处分还不行的化,就开除学籍好了…”
朱由检一边回忆着当年的大学制度,一边慢慢的对着两位官员复述道。他尽量的想要在17世纪的大明,复制出一所综合性大学出来。
原本他是想要采用学分制,但是他只是想了想就放弃了,现在的大明更需要批量化制造的标准大学生,而且对这些尚不能理解什么是大学教育的儒家读书人来说,学分制搞不好就成了打击不同学术观点的工具了。
然而来宗道就有些不乐意了,“陛下,翰林学士本身就是国家储相,未来都是要入阁的大明栋梁。他们今日为了陛下,进入大学担任教授,乃是为了帮助陛下学习治国之道,陛下岂可轻易剥夺他们的官职?”
“来先生大约是没理解朕的意思,朕的意思是,学士们进入大学任教的时候不再是官员,但是官员的身份依旧保留。他们在大学中任教的经历一样被视为官员履历的一部分,只要按照程序任职就是了。”
崇祯的解释让来宗道勉强同意了,徐光启则在一边关心着另外的问题:“陛下,臣想请教这科学院要设置在那里?另外这些西洋僧人应该如何安置?”
“暂时就安置在信王府,然后改日朕和徐先生一起去三海边上看看,找一块好地方给科学院建一所院子。奥对了,来先生你回去之后,和鸿胪寺卿商议一下,让他找一些通晓外语的人出来,朕要他们去翻译一批西洋传教士带来的书籍。人手不足,就招募一些年轻学子,让他们打打下手学习学习也好。”
“敢问陛下,这批书籍有多少数量,用的什么文字?”来宗道追问了一句。
“大约有7000部,主要是拉丁文,还有少部分希腊文字。”徐光启插嘴说道。
“这两种是什么文字?鸿胪寺中大约只有精通蒙文和乌斯藏文的官吏,这个拉丁文和希腊文,臣闻所未闻啊?”来宗道一头雾水的说道。
虽然知道鸿胪寺未必有这类欧洲语言的翻译人才,但是心存侥幸的朱由检还是比较失望的。他揉了揉眼睛后说道:“那就让礼部从各地选拔,语言上有天赋的学子,不拘是什么出身,让他们进入大学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学成之后即为鸿胪寺官员。让鸿胪寺单独设置一个翻译院,除了近处的蒙古、乌斯藏、日本等国之外,通晓南洋各国及西洋各国语言的人才也要储备。终不能别人上门了,我大明连个会说话沟通的人都没有吧?”
来宗道皱了皱眉头说道:“陛下,我大明为天下万国所敬仰,各国使节想要与我大明修好,自然就会学习我大明之文字语言,我等又何必多此一举,学习也许一辈子都未必用的上一回的文字语言呢?”
“尚书大人此言差了,不学习对方的文字语言,焉能知晓对方的民族习性呢?来人究竟是与大明为善?还是为恶?更何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泰西文明颇有可观之处。以其之长,补我大明学问之短,岂不是美哉?”
徐光启不紧不慢的反驳了一句,来宗道顿时有些语塞。朱由检不愿意两人之间起什么矛盾,赶紧安抚了来宗道几句。
三人从学校制度的设立,
散朝后,礼部尚书来宗道、徐光启两人被留了下来,商议如何改组国子监的事。
因为崇祯提出改建后的大学将会取代经筵的职能,所以原本国子监以考进士不中的举人作为教师的方式,现在显然不太适合了。
在来宗道的提议下,崇祯同意了让翰林院学士担任国子监的教师。不过崇祯认为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机构,必须要和国子监这种官学区分开来。
“朕设立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官员。所以原先国子监内的博士、助教、直讲将不再成为官职,而是成为教师的职业名称。翰林学士进入国子监后就是教授,原先国子监的博士改为助教,原先国子监内的助教和直讲统一称为讲师。取消官职名称之后,所有人的俸禄都上调一级。
原先国子监没有限制时间的学制改为学年制度,3-5年之内一定要毕业,不能一辈子都呆在国子监内混日子。还有,取消国子监内所有的体罚措施,警告、处分还不行的化,就开除学籍好了…”
朱由检一边回忆着当年的大学制度,一边慢慢的对着两位官员复述道。他尽量的想要在17世纪的大明,复制出一所综合性大学出来。
原本他是想要采用学分制,但是他只是想了想就放弃了,现在的大明更需要批量化制造的标准大学生,而且对这些尚不能理解什么是大学教育的儒家读书人来说,学分制搞不好就成了打击不同学术观点的工具了。
然而来宗道就有些不乐意了,“陛下,翰林学士本身就是国家储相,未来都是要入阁的大明栋梁。他们今日为了陛下,进入大学担任教授,乃是为了帮助陛下学习治国之道,陛下岂可轻易剥夺他们的官职?”
“来先生大约是没理解朕的意思,朕的意思是,学士们进入大学任教的时候不再是官员,但是官员的身份依旧保留。他们在大学中任教的经历一样被视为官员履历的一部分,只要按照程序任职就是了。”
崇祯的解释让来宗道勉强同意了,徐光启则在一边关心着另外的问题:“陛下,臣想请教这科学院要设置在那里?另外这些西洋僧人应该如何安置?”
“暂时就安置在信王府,然后改日朕和徐先生一起去三海边上看看,找一块好地方给科学院建一所院子。奥对了,来先生你回去之后,和鸿胪寺卿商议一下,让他找一些通晓外语的人出来,朕要他们去翻译一批西洋传教士带来的书籍。人手不足,就招募一些年轻学子,让他们打打下手学习学习也好。”
“敢问陛下,这批书籍有多少数量,用的什么文字?”来宗道追问了一句。
“大约有7000部,主要是拉丁文,还有少部分希腊文字。”徐光启插嘴说道。
“这两种是什么文字?鸿胪寺中大约只有精通蒙文和乌斯藏文的官吏,这个拉丁文和希腊文,臣闻所未闻啊?”来宗道一头雾水的说道。
虽然知道鸿胪寺未必有这类欧洲语言的翻译人才,但是心存侥幸的朱由检还是比较失望的。他揉了揉眼睛后说道:“那就让礼部从各地选拔,语言上有天赋的学子,不拘是什么出身,让他们进入大学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学成之后即为鸿胪寺官员。让鸿胪寺单独设置一个翻译院,除了近处的蒙古、乌斯藏、日本等国之外,通晓南洋各国及西洋各国语言的人才也要储备。终不能别人上门了,我大明连个会说话沟通的人都没有吧?”
来宗道皱了皱眉头说道:“陛下,我大明为天下万国所敬仰,各国使节想要与我大明修好,自然就会学习我大明之文字语言,我等又何必多此一举,学习也许一辈子都未必用的上一回的文字语言呢?”
“尚书大人此言差了,不学习对方的文字语言,焉能知晓对方的民族习性呢?来人究竟是与大明为善?还是为恶?更何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泰西文明颇有可观之处。以其之长,补我大明学问之短,岂不是美哉?”
徐光启不紧不慢的反驳了一句,来宗道顿时有些语塞。朱由检不愿意两人之间起什么矛盾,赶紧安抚了来宗道几句。
三人从学校制度的设立,